人機互動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的中心思想是以人為本,透過科技開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提供新的使用者體驗,進一步探索與創造新的意義。因此研究的著眼點不但講求技術創新,更須擁有跳脫舊框架的創意,以及對使用者行為的理解。
文 / vide 編輯小組
數位互動的革新使得 HCI 成為 21 世紀最重要的科技議題之一,為了不讓台灣在這波浪潮之下落後,幾名台灣大學資訊學群的博士生於2009年發起了 OpenHCI 的活動,透過互動設計工作坊的形式,邀請各界知名講者演講,規劃實作課程與互動成果展等,讓台大資訊學群的學生有機會更加深入了解 HCI 是什麼,產業中的 HCI Prototyping 流程是如何運作,協助學員進一步研究 HCI 領域或發展 HCI 相關的研究構想。
為了推廣 HCI 學門,培養新生人才以及發掘潛在研究議題,Open HCI 活動理念以「學以致用,從做中學」的主軸。在將近一週的營期中,我們邀請到各屆知名的講師,針對 HCI 兩大核心概念:user experience engineering (UXE) 以及 user-centered design (UCD) 從不同面向與主題傳授經驗,培養學員基礎知識;課後更有一系列相對應的分組思考與實作活動,引導學員經歷完整的 HCI 流程,針對當屆主提完成互動原型作品,並培養跨領域合作與溝通能力。
2009年工作坊的反應熱烈也促成了2011年的第二屆,此屆除了台大資訊學群外,也加入了台科大設計學群,2013年更由三校–台大 (資訊學群) 、台科大(設計學群) 以及政大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與資科系) 等橫跨資訊、設計、與數位內容的學生相互整合而成,之後的工作坊團隊以上三校為主,且不斷有更多學校的學生加入。並從2012年起每屆皆有不同主題,例如2012-台北印象,希望學員以台北為場域發想互動設計,2013-快步慢遊,則希望學員們從生活中找尋題材在細細體會,2014-延滯因子,則期望學員重新思考與探索「延滯 / Lag」的定義,而今年的喚體,也將帶領學員透過科技的使用儀式與行為,發現新的脈絡。
2015年 OpenHCI 人機互動設計工作坊將邁入第六屆,報名熱烈程度更勝以往,今年的學員除了台大、政大、交大、清大、台科、北科和實踐等北部的學校之外,還有成大、中山、雲科、高師與台南藝術大學,甚至有來自康乃爾大學的學生,本屆的工作幹部期待能邀請更多的學生一起打開人機互動設計的秘密盒子,發掘介面設計、使用者經驗設計等等能夠幫助人類與科技互動更加完美互動的各種全新可能性。
本屆主題乍看之下可能一時無法會意,甚至讓人感到神秘,在發想主題的過程中,本屆工作幹部期待充滿神論、靈魂、未知的概念,能夠讓這次工作坊的產物更加多元,讓學員們能夠透過主題發展出充滿未來預期的互動設計作品。「是該時候來點不一樣的了。」是他們在討論主題時發想大逆轉的原因。 幹部們以組為單位做腦力激盪,集思廣益,快速思考並提案,不斷地投票並分享意見,最後收斂成四大方向再加以討論:
(一)價值性 / 人生 / 角色扮演,探討社會價值的定義和想法,價值觀的轉換,透過角色扮演來去理解不同族群或物種。
(二)情感性 / 態度 / 溝通,以共感、跨物種、跟東西溝通得角度來刺激更多的想像空間。
(三)複合性 / 對照 / 破壞,這裡比較屬於意識形態。拆解是了解一件事物的方式,同時破壞、失敗、逆向都是以另類的角度去觀看事物的方法。
(四)儀式性 / 命運 / 神秘,以古老跟神秘之物做為思考媒介,也許從以前流傳下來的習俗或是預測未來的方式能夠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最終他們發現,人機互動領域向來討論最新的東西,很少討論古老跟神秘,加上這些詞彙具有意外性,也許可以給予與之前工作坊截然不同的新樣貌。過去,探討人機互動總是鎖定「人」的需求,而容易忽略了「物」的感受,因此他們決定這次以「喚體」做為最終定案,探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係。甚至能以「物」為主體,進行對話並找出與人的文化脈絡,進而產出更豐富多元的人機互動,此部分甚至可延伸至物聯網主題。藉由相對於未來性與科學性的詞彙,諸如神秘學、泛靈論、古代儀式的刺激,讓學員去重新思考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人機互動,思考不受限制,期望這樣充滿意外性的主題能夠帶領大家用新的觀點去看待科技。
今年來自各界的 8 位講師將針對 HCI 的不同面向做教學與經驗分享,課題涵括 HCI 趨勢、場域觀察、UX Culture in a Start-up Company、服務設計與使用者經驗、設計理論與社會實務、設計與虛構、數位製造與 Maker、互動廣告創意等等,而工作坊中的實作經驗,將能直接幫助學員開發可行的研究構想。
資料提供:OpenHCI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