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承毅
循環經濟與電子廢棄物
「循環經濟」近年已成產業界熱門議題,而如何從搖籃到搖籃,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做好回收,讓廢棄物不被丟棄而進行循環系統,經過整理轉化再生為可利用資源。關於這部分,曾被《華爾街日報》譽為「資源回收優等生」的台灣,以 55% 高於國際水準傲視全球,但在高回收率底下,還是有美中不足之處,首推電子廢棄物回收,似乎還有成長的空間。
近年來,全球興起「城市採礦」議題,因人們認知到,閒置家戶中無用電器產品,只要好好利用,將有效創造名符其實的垃圾變黃金。原因無他,在於電器產品當中,或多或少含有貴金屬。想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家中,都有為數眾多的小型電子廢棄物,首推消費電子之首:手機。隨著產品推陳出新,觸動人類喜新厭舊神經,讓產品持有週期急速下降,當新品上市,老戰友隨即卸下重任,但打入冷宮後,並非即刻進入回收體系,常因體積小,不佔空間,或視為備用品,因而閒置櫥櫃內側,當然回收獎勵不夠吸引人,再加上人們將手機視為富含情感之重要私人用品,也是原因之一,如此一來,想要有效回收這些仍具價值的小型廢棄物,尚待新的解決對策…
家電大國的煩惱,紅利?
鏡頭轉換到小家電設計及生活大國日本,一年光為了生產這些讓台灣與中國兩國人民忍不住爆買之兼具美感與創新的小家電產品,一共使用了 65 萬噸金屬,其中超過四成(約28萬噸)為可回收物,驚人的是,光貴金屬「金」的數量就有 6800 噸,以 16% 的比例佔世界比例之冠;銀佔兩成的比例,可說是另類的世界第一。這些具有價值的貴金屬,就這樣安安靜靜的長眠尋常百姓家,如此藏富於民,博得「都市礦山」的稱號。
更有趣的是,這些閒置在家的貴金屬資源,根據統計,數量還遠遠超過於許多天然金屬重要產區的蘊藏量,因此,近年來日本環境省聯合經濟產業省在全國五十個自治區,展開個不同的推廣方案,包含發動「都市礦山 1 億噸挖掘專案」,期望每一個國民都能達到貢獻一公斤金屬的目標。這些來源,出於統計將近一半的家庭中有閒置不用電器,總額推估有超過三千萬台流落在外,進一步了解原因,主因不外乎「捨不得丟棄」及「擔心資料外洩」這兩項原因,簡單說,就是找不到一個必要的理由,需要切斷關係,而這樣屬於人的慣性,沒有那麼容易改變,縱使提供便利的逆回收系統,成效依舊有限,也許對民眾來說,不痛不癢,但站在總體宏觀角度來看,還真的相當可惜,如何解決問題,創造共益的契機?
2020 東京奧運的靈光一閃
距離 2020 東京奧運也僅僅剩下三年四個月,一切籌備已緊鑼密鼓進行,隨著硬體建設成本提高,預算的追加膨脹,對於承辦方來說,絕對是個莫大的壓力,因此如何在有限資源下,追求極大化,尤其能一兼二顧,發揮極致粽效?這時真的就考驗團隊的創意與執行力。當然我們知道有些東西絕對不能省,包含硬體場館,人員配置,現場設備,還有周邊物件,而對於主辦方來說,所要頒發出去的五千多面金、銀、銅獎牌,絕對是賽會中所不可或缺的主角,而腦筋動得快的奧運組織委員會,早已結合東京都廳,及眾多民間企業組織在去年 6 月召開民間協力奧運計劃提案,發揮了極致創意,找到一個絕妙的切入點,尋求共創多贏的可能性。
概念無他,就是利用這次機會,一舉實踐「城市礦山」行動之可能。思考點來自於,既然資源有所限制,何不將這樣的任務,訴諸公民行動,也因此透過回收的過程,導入群眾參與機制,共同完成這個屬於全民的驕傲與夢想。為了成就這樣的任務,因此將回收目標設定為 8 噸,到時將從中提煉出金 10 公斤、銀 1230 公斤以及銅 736 公斤。要達成此目標,金須回收 21 萬台手機,銀需要 474 萬台,銅需要 6 萬台,而這樣由公部門所推出的創意企劃提案,意義深遠,因此,立即獲得日本知名電訊集團 NTT docomo 的支持與響應。
這項名為「都市鉱山 からつくる!みんなのメダルプロジェクト」(大家來用都市礦山製作獎牌)的特別企劃,就在這樣氛圍下醞釀展開,雖然正式執行的日期訂在 4/1,但首部曲已在 2/16 於東京都廳舉行記者會試辦開跑,當日由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開始這樣的行動,將手機丟入回收箱,啟動共同打造獎牌的行動任務,而未來將在全國約 2,400 店分店的NTT domoco以及全国各縣市自治體設置回收箱,藉以回收小型家電產品。
看似為了節省資源而起的行動,其實有多重意義,除了能透過大型展會的舉行,嘗試持續推動永續環保並落實循環經濟概念外,這個企劃的重點在於群眾參與,不僅能讓東京都市民能投過參與行動中,深切感受到自己是東京一份子的驕傲,當未來行動擴及到日本全國各地,也能讓全日本意識到,這不僅是東京的事情,而是全日本一億兩千萬人民的世紀大事,當然透過這樣的全國性大型回收行動,最終目的也是期望能一併解決存在已經的「都市礦山」問題,毫無疑問這樣的活動,不只是一場廣告行銷去喚醒大家注意的活動而已,本質上已經是一個結合眾人力量,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設計。
歷史重演,一億人國家總動員再現
無獨有偶,歷史總是重演,時光再回到七十年前,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基於戰時的軍備需求,當年日本帝國為了大量製造武器彈藥,曾經頒布「金屬回收令」,因此包含豎立於公共設施前的銅像、寺院裡的大鐘、家裡的鍋碗瓢盆,無不因此被徵收去從軍報國,而當時縱使有再多的不捨,但為了完成國家的大目標,無論是市井小民,還是寺院和尚,日本國內,還是所屬的台灣、韓國等屬地,無不熱烈響應這樣有意義的活動,似乎大家有沒有感覺這樣的概念,似曾相識的再一甲子之後的 2017 年,再度展開了複刻版重現,不僅在概念上與行動上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跨越數十年的兩個大型企劃,核心內涵都是如何喚醒民眾的愛國精神,並將這樣的情緒轉為實際行動,透過集體實踐力量來完成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從過去跟現在,一樣的脈絡,一樣的思維與行動展現。
具有儀式性意義之社會設計
在一個大目標下,總能激發出驚人的潛力,東京都相當聰明的運用這樣具有儀式性意義的行動,不僅成就了奧運任務,並增加了市民及全國人民參與感,透過活動的展開,也是一場擴散性強大的廣告宣傳,當然這樣行動的背後,也間接地轉動社會設計的齒輪,讓小型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循環,看到一個新可能。
老實說,包含電子廢棄物等相關循環經濟的回收,無論是台灣或日本早已推廣多年但在過去成效都不盡理想,無論是訴諸於道德層面,還是採用現實利益為誘因,或者是簡化回收流程,都很難得到效果,原因很簡單,在於回收意識與回收行動間存在一個很難跨越的鴻溝,簡單來說就是民眾找不到一個一定要回收的理由。
去年底,因參與 WDC 台北市設計之都 Open Call 中的 Green Ocean 循環經濟專案,服務設計專案顧問林 事務所,為其中參與團體之一,在這次的共創行動中,除了舉辦三場以人為本之設計工作坊,帶領市民共同探討並思考飲料杯與電子廢棄物的可能性外,也利用這次機會執行使用者研究,透過探索歷程的展開,除了期望釐清市民對於資源與垃圾的認知外,也尋求覺察民眾具備回收意識,但難以化為實際行動的主因,而歷時三個月為期的研究,最終也找出了近四十則洞見,其中在未來推廣與實踐上,無論是一次性飲料杯,還是電子廢棄物的主題,都找到未來一個推廣方向,就在於如何透過一個集體性行動來展現「共益性」。
簡單說,在過去資源回收推廣上,我們習慣於推行立即回饋的機制,寶特瓶回收,就是歷史上一個相當成功的經典案例,早期因有環保署補助並有收取押瓶費,所以當大家將瓶子回收,就可以立即換取報酬,而這也是我們過去思考的回收思維,包含獎勵大家自行帶杯子去購買手搖飲能獲得折價的獎勵,而透過去年使用者研究,得到初步結論,從長遠角度來看,要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真的不是這樣微薄誘因能撼動的,唯有透過群眾參與的力量,才有機會展現這樣的可能性,而就如同寶特瓶補助計畫以功成身退的經驗,雖然一次性的集體行動不見得能完全翻轉,但透過這樣行動的展開,將有機會讓民眾願意踏出第一步,從參與中更得以思考循環經濟的可能,從而將行動內化為自然,只要能撼動 10%、20% 的民眾,就能有效剷動過往不動如山的「都市礦山」,讓循環經濟成為可能。
東京辦奧運全世界都在看,對於東京以及全體日本人民來說,這將是一場人人都可參與的行動,當你想到在不遠將來,家裡的手機將從搖籃到搖籃,變成世界頂尖選手脖子上獎牌的一部分,這樣的參與感,絕對會讓你願意打開抽屜,把不用的手機或小型電器大方地捐出來,參與感與儀式性意義,造就這樣活動能成功的主因。從東京的例子,也讓我們看到社會設計實踐的可能,只要能有效察覺人們在行為背後所透露出的脈絡,從這些洞見出發,思考創新提案,用庶民的語言,讓這些好點子都能落地實踐,最終的產出絕對是能展現多方共益的經典設計。
因此在這一點上,台灣沒有落後太多,在去年我們同樣找出了相同的解法,只是我們少了實踐的勇氣與舞台,別忘了覺察與創意,依舊是需要實際上戰場,唯有落地實踐,才能展現力量!
當奧運獎牌,有你一份心力在,而投入沒有成本,並止於一心,在強烈參與感驅動之下,我想沒有人會想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的創意讓我們回過頭思考,即將展開的台北世大運,是否也能見賢思齊,展開這樣具有創意與實踐力的行動,讓市民有參與感,從行動中建立認同,如果認為這是一件重要的事,讓行動充滿力量,並從行動中解決社會沈積已久的問題,將是這個帶著社會設計精神的經典案例,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
本文授權來源:林 承毅 Takeshi’s Medium〈「奧運獎牌,算我一份」2020 東京奧運社會設計行動〉
▇ 延伸學習:創造顧客刻骨銘心的記憶 – 儀式設計工作坊
講師:林承毅
課程內容與報名網址:http://edu.userxper.com/ritual-design/時間:
6月10日 9:30-17:30 (7小時)
6月17日 9:30-17:30 (7小時)地點:
悠識教室 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58號11樓之一
捷運松江南京出口步行約3-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