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其實一直都是你自己

0

文/林承毅

takeshi_20161212

近期在協助北部某招生後段班大學,以顧問身份協助思考未來招生策略,說穿了這就是商業顧問最常處理的策略規劃,在幾次會議溝通的過程中,越來越了解學校面臨到的困境,還有所做因應,雖然裡面多的是博士,是個領域學者,但我們都知道人最不缺的是慣性,所以要突破困境,最需要的是一種跳脫,重新定位的能力。

這樣說表面上來看,要增進招生,就兩條路徑,向外開源,向內競爭,前者就是想辦法去海外招收學生,後者是找出優勢來與同競爭層的學校爭取國內學生,老實說兩者都難也都不難,最大的問題我覺得是組織願不願意好好坐下來進行本質思考。

在此情況下,其實對手不是其他學校,也不是少子化趨勢,而是組織是否了解自己,以及是否了解你要溝通吸引的人,唯有兩者盤點,才能打通任督二脈,讓價值交換重新成為活水。

這樣的精神,其實跟全聯這個案例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跳脫到另一個層次思考,而不是用既有方式跟其他學校進行紅海競爭,比誰的學費便宜,比誰能提供的交換名額多,比誰過去校友就業強,這些都是了無新意的內容,這樣說,如果你不能給人家眼睛為之一亮,具有相當大鑑別度的成績單,這樣的比較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面臨招生困境的學校才這種情勢下,如何思考翻身?我的想法是:好好思考並盤點你的優劣勢。與其補短,不如思考如何讓優勢發揮到極致,舉例來說,如果區位是你痛點,有沒有可能讓「偏」成為一種風格的形塑,讓「遠」成為一種落地實踐的承諾,當然最重要是了解你溝通的角色是誰?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你能給他們什麼?

簡單說,當你很清楚知道你所能吸引到的高中職生,絕對不會是前三志願,而是一群在求學過程中,爹不疼娘不愛的人,有這樣的認知與同理下,有沒有可能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我們的教育能為他們做點什麼?既然念書不是他們的拿手技,那有沒有可能反過來提供他們一個磨練的環境,讓他們透過動手實踐,從中找回自信?

不要小看四年,如果能有四年碰到一群願意陪著他們成長的導師並有好的實踐場域,畢業過後這群當年考場上失意者,絕對不會是吳下阿蒙,而是現在社會最欠缺實踐力的一群,且透過這樣的過程,幫他們找回勇氣與做夢的能力,我想這也是學校能做的事情。

講難聽一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如果學校能覺悟,用這樣的心情與更為開放的胸襟,以打造實作人才,為考場魯蛇另闢戰場的心情,重新定位品牌,重新定位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我相信「起死回生」不會是天方夜譚。

無論是教育事業、非營利組織、傳統商業,其實說穿了都一樣,有沒有真的願意靜下心來,拿出同理心好好面對,好好去了解你的目標族群在想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待完成工作,只要能找到核心點,制定好的策略,並加上服務設計思維來協助溝通與價值創造,翻轉絕非不可能。

所以,「你的對手,絕對不會是排名相近的學校或印象中的競爭對手,從頭到尾,一切都是你自己。」

隨手短文送給我所協助的學校,顧問能做的十分有限,真正實踐力掌握在你們手上,衷心期盼翻轉的可能。

Share.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曾擔任產業顧問、大學講師及書店店員。 有著一顆未滿的好奇心,因此註定了無法畢業的「雜學」修行,多年以來,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並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與世界進行對話。人類學家深刻的洞見力為其武器,爬梳人物境活動間的互動,解析符號及象徵背後的脈絡線索,透過體驗創新設計的觀點,積極投入社會創新改造運動,唯有不拘型式的投入,才可共創這個世界的美好。 歡迎與我交流 takeshi18jp@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