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吟研論
家族取向是傳統華人式集體主義的特徵,個體習慣以家庭為歸屬,不過台灣有越來越多人接受一個人也能成家。新熟齡(以1954-1975出生為主體)中,未婚、離婚與喪偶的單身人數已超過200萬,2015年起,每年至少有10萬名準單身人口進入退休生活。當晚婚與逐年增加的中年離婚率趨勢不變,加上自然喪偶率,將會出現更多類單身退休人口。這群單身新熟齡對於退休生活的規劃比一般人想得早、思考更周密,甚至還不到40歲就開始進行相關準備。一個人的退休生活模式,將成為最值得關注的新市場。
一個人也能在宅退休養老
在龍吟研論調查台灣94位年齡橫跨35-65歲的「退休規劃的先驅者」當中,有14位單身者明確表示未來一人生活的可能性,並著手財務與醫療準備,而且多透過保險理財商品來實現;對於養老的生活照護問題,女性對於機構式養老的接受度大增,更開始物色老邁後的機構居所。
雖然對晚年入住養老院的態度豁達,單身者更期待進入機構前的「一人在宅退休」。同時,他們也預見未來獨居生活,要比年輕時的單身生活更加不容易,最需要解決的是日常飲食與居住協助兩大問題。
健康均衡的單人套餐
一個人生活的不方便,在飲食上最明顯,不論是在家做飯還是外食,各有難處,「一個人作飯好難,要少量又要多樣均衡,吃剩的飯菜常常捨不得倒掉,但一想到接著連續幾頓要吃同樣的飯菜就更傷腦筋。」「一個人上餐館尷尬地說出一個人後,要面對的除了餓到不行產生的胃酸,還有道不盡的心酸。」
再加上年紀越大要吃得更健康,卻不知道逐漸老化的生理與飲食該如何搭配。一個人飲食難均衡多元、一個人備餐很麻煩、一個人運動難持久,迫切需要廠商提供多元、便利、餐餐均衡到整日營養均衡的長者單人商品或服務。
身心兼顧的居家服務
一個人居住沒人可以相互扶持,在生活機能方面,「一個人住害怕發生意外沒人知道,換燈泡得爬高,還可能閃到腰;連抓背都沒人幫忙。」雖然53歲的蔡大姊是笑著說,但認真思考就可以發現年齡漸長後的一人生活,真的有很多不方便。背扣或後背拉鍊的衣服變得很難穿上身,無法穿過頭的短項鍊不好戴,想補個鈕扣沒辦法穿線,高處的物品難取得……。因此,單身先驅者十分樂見科技發展對於居家生活的功能提升,例如居住安全管理、家務自動化設備、即時修繕服務,全方位的物業管理或是家務機器人等。
在情感方面,「看電視沒人一起哈哈大笑,」孤獨感是免不了的擔憂。先驅者期待居家服務能連同情感一併補足。自動化管理若能加入人性化的主動關懷,順應生活者的日常生活脈絡給予提前回饋,就能立即提升心理滿足程度與減緩孤獨感,58歲自營貿易事業的張女士退休後不打算與已婚子女同住,直接提到「能生在機器人的時代實在很幸運,未來能打掃家務,還能陪我說話,聊聊天氣、今天的著裝建議。」
一人友善生活環境的建置
華人的社會環境向來以「群」為思維的預設生活配套設計,要實現一個人的終身快樂,這群新熟齡單身族較其他長者更艱辛一些。企業需要開始從一人友善生活環境的建置著手,重新思考無後援的單身長者如何輕鬆地完成各式生活任務。對於新熟齡單身貴族來說,年輕時自由慣了,老後只要居家的各項生活機能俱足,並且懂得如何填補心靈的空虛,即使沒有老伴攜手到老,一樣能享有多采多姿的退休生活與完善居家照護。
備註:龍吟研論採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2013-2016年在兩岸六大城市(台北/台中/高雄/北京/上海/廣州)訪談超過1600位年齡橫跨20-65歲的先驅消費者,從中描繪未來需求樣貌與變遷路徑。
本文授權來源:龍吟研論,新熟齡痛點觀察:一個人也要快樂到老
延伸閱讀:關於社會變化與居住空間的關係,VIDE另推薦這篇〈我們為什麼要用這麼多錢去買兩室一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