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錢該給誰操盤:真人還是機器人?

0

從IBM的深藍電腦自1997年打敗國際西洋棋棋王卡斯巴洛夫,到前陣子Google 人工智慧AlphaGo以4勝1負擊敗南韓圍棋棋王李世乭,「機器是否會取代人類」又再次引發了全球熱烈討論。在棋盤上,人工智慧已經大獲全勝,但若轉換領域到金融業,人工智慧是否也能在不久的將來取代理財專員,為顧客掌管財富、規劃投資組合呢?

beBit_20160616_1▲ 截自Google DeepMind官網Youtube影片

上述的情景並不是天方夜譚,在國外,由電腦程式提供理財諮詢的「理財機器人」已經崛起,高效率與低成本的營運模式全球蔚為風潮,不僅FinTech積極耕耘,傳統銀行業也不打算坐以待斃,不久前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收購了FutureAdvisor作為進入該領域的契機,而美國最大的證券零售商和投資銀行之一的美林證券也準備引入機器人做財務顧問,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更是積極布局,宣布啟動線上投顧平臺,英國四大銀行-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勞埃德銀行、桑坦德銀行也紛紛宣布2016年將引入機器人理財服務!

理財機器人是如何從眾多的FinTech中脫穎而出,一舉躍升為金融界的明日之星?

「理財機器人」的崛起,解決了廣大投資人長久存在的痛點。想要投資卻不敢找理財專員嗎?擔心投資金額門檻過高?想理財卻沒時間管理?交給理財專員卻要負擔一筆費用?這些問題都是投資時,縈繞在投資人心頭的痛處。

一般來說,帳戶資產在300萬元以上的投資人隸屬「白金理財專員」,50萬到300萬元的投資人隸屬於「個人理財專員」,理財專員鎖定長尾市場前20%「富裕中產階級」人群作為主要服務對象。銀行申購基金的手續費為1.5%~3%,即使理財專員會給予5折甚至3折的優惠,對普羅大眾來講仍是一筆費用,各種不便孕育了「理財機器人」的切入利基。當銀行還在固守既有客群的同時,FinTech新創注意到長尾市場後端80%人群的投資需求及痛點,提供相關服務的理財機器人就此因應而生。

理財機器人簡單來說就是智慧型投資顧問,由電腦程式根據事先設計好的演算理論,結合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與理財目標,提供股票或基金的投資組合建議,並持續跟蹤市場變化,如此高效率而低成本的營運模式近年來已逐漸被國外領先市場認可,花旗集團研究報告指出,理財機器人所掌握的資產從2012年的幾乎為零增加到了2015年底的187億美元。

以最具代表的Betterment為例,註冊流程非常簡單,顧客只要投入資金就可以直接在Betterment平台上進行投資,Betterment系統會評估顧客的投資目標給出最優化的投資組合,顧客也可以自行調整股票及債劵的資金分配比例以控制風險。Betterment獨有的兩項加值服務:

  1. 根據顧客設定的個人目標與預期達成時間點(預計何時買房等等)建立客製化的投資組合
  2. 針對顧客的理想退休生活自動提供理財建議,皆切中廣大投資者的理財需求,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和成本就可以在線上進行理財累積財富。

Betterment自2009年成立,自2013年開始有驚人的成長,到2015年底的顧客資產管理超過30億美金。

beBit_20160616_2▲ 截自Betterment 官網

當國外理財機器人身勢看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時,反觀台灣,為降低理財機器人對理財專員的衝擊,金管會在2016年初表示「機器人理財顧問在今年不會開放」,而台灣金融業者對於開發長尾市場後端人群也採取較保守的態度。看來台灣廣大的投資人,無論是想透過小額理財累積財富的年輕人,還是想存退休養老金的中老年人,要享受理財機器人服務恐怕還要再等一陣子。

在引頸企盼著台灣法令開放的同時,也該同步反思:理財機器人並非萬能,這項技術或許可以克服人性弱點,提供專業且長期穩定報酬的投資組合,但卻不會隨時接你的電話、為你提供專屬的服務。將理財專員與理財機器人兩者做比較,會發現各有市場及優劣,如果有一天理財機器人取代理財專員,你會願意把錢交給誰來管理?

理財這檔事, 你願意相信人還是機器人?

本文授權來源:beBit

Share.

beBit 是源於日本最大的數位策略顧問公司,專注於以 「顧客為中心」的理念協助企業進行策略佈局,透過科學方法解析顧客心理,並以獨創的假設驗證模型,建立全通路的整合策略; 於2012年起,分別設立台北與上海辦公室,將國際先進的研究方法與經驗帶入大中華市場。主要提供的服務項目可分為數位策略制定和跨平台顧客體驗策略與組織轉型兩類。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