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Nor
今年很榮幸的協助數位時代的「未來商務展」,負責Service Design in FinTech的工作坊引導,在會後與各個單位的討論很有收獲,而大部份的人的關注點,還是放在我為什麼將框架,訂在「無現金的未來」。 台灣需要進入無現金時代嗎?
在FinTech的應用上,如果說現金被取代是一個既定的方向,那其實只是代表支付的互動方式將會改變,但是在FinTech應用上,支付佔的比例其實有限,舉凡P2P的借貸,帳戶的管理,或是金融投資,或是更多的未知應用,都是在FinTech的應用範圍內。但為什麼我特別關注現金被取代,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臺灣的支付方式,無現金支付的比例並不高,去年Euromonitor的市場調查,台灣使用非現金支付的比例約為四分之一,所以臺灣真的那麼需要推無現金的機制嗎?
我們先回討論的基本前提,FinTech的應用是否已經準備好建立無現金的環境?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個問題了,舉凡信用卡、儲值卡、第三方支付、點數交換,這支付工具其實技術上很成熟,也有相當不錯的商業模式,但大部份的臺灣民眾為何還是不願意改變消費習慣,把現金從皮夾中消失?問題其實並不是在FinTech不夠先進,而是我們無法跟不使用電子支付的民眾說明,現金支付到底有什麼問題?
一般大眾為什麼需要無現金生活?
現金支付真的有問題嗎?
對我而言,現金支付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在使用上並沒有特別的痛點,甚至現金的使用反而讓我產生自然的消費節制,至少,超過我皮夾現金的商品我並不會購買,即使我的財產一定買的起。對我而言,現金支付並沒有什麼問題,坦白說,從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很自然的與現金共處,我不需要一個取代現金的機制。
但其他人不是,因為其他人有其他的痛點需求。
新的支付方式其實是因為新的消費情境產生痛點,過去的郵購需要臨櫃匯款、匯款後貨物沒有來、或是出貨了貨款沒有進來,到了現代,人們對於遠距購買的需求度上升,到了電商時代,這些痛點就不再被忍受,因而人們會開始需要第三方支付來解決這些痛點,而如果沒有新的支付方式,將會影響新的消費情境的使用意願,所以現金支付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現金在部份的支付情境中有了痛點,所以為了那些情境,非現金支付在新的商業行為中有了必要性。
我們必須先有一個觀念,推無現金機制的第一件事,不是發展FinTech,而是要記住一件事:「使用現金的人沒有錯」,以這個基礎去思考,我們會比較容易找到有效的解法,用另一個說法來解釋,就是「用不改變世界的方式來改變世界」,我們不能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我們就有機會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而且要不知不覺的改變。
過去FinTech所發展出來的支付工具,如信用卡、悠遊卡,這些都是在特別的情境中(大額交付、坐捷運),現金支付的方式有了易用性問題(現金帶太多、快速交易),所以需要面臨這些使用情境的消費者,選擇新的支付方式是很正常的行為,但使用現金支付無痛點的人,有什麼原因,可以改變他們的行為?這時我們就要討論支付以外的生活需求,或是更深層的生活價值。
用FinTech實現無現金的切入點
以下提出我個人對於用FinTech實現無現金生活的可能切入點
用更方便來忽略不便
本段陳述的範圍已經不在支付的易用性的範圍內,而是生活中的其他日常需求,比較直接的例子是記帳。用現金支付,對於有記帳習慣的人而言,必須支付後再記錄,即使現在已經有很多的便利的記帳方式。如果需要有帳目記錄的人,不用記帳就可以看到收支記錄,這就是FinTech的切入點,用另一個更方便來忽略可能的不便,讓你方便記帳,但你就要放下現金支付的方式。
用不痛換使用
因應更低廉的管理方式,過去很多仰賴人工的服務,例如收票,現在都已經導入了自動收票閘門,尤其是捷運,從規劃之初,就完全捨棄了人工收票。在這個使用情境下,我們可以選擇使用代幣,或是用悠遊卡支付,這兩種支付方式,前者必須到售票機查詢票價後購買代幣,後者只要儲值就可以多次使用,而且有折扣;進入閘門時,兩者的感應區雖然是相同的,但是因為感應區是因應卡片而設計,使用代幣時,需要多一點時間感應;在出閘門口時,投入代幣所需要的時間,比使用卡片長,所以使用代幣搭捷運,你必須花多一點時間。
但這一點時間有很大的痛點嗎?如果你進入使用的情境,在人潮多的時後,如果你使用代幣明顯影響了進出閘門的節奏,你又在意旁人的目光,你就會開始考慮使用悠遊卡。
所以使用代幣搭捷運,你有時間上的痛點(多購票步驟,進站較慢),你也有心理上的痛點(認為旁人有埋怨的眼光),如果你經常使用捷運,你自然就會選擇悠遊卡,你自然進入了FinTech與無現金的應用範圍。
全新情境的應用
每次去大醫院,就醫流程總是讓人覺得繁瑣,候診時間過長,看一次醫生要在醫院裡跑好幾個地方,我們有流程改善的方案嗎?FinTech或許就是其中一個解法。 當我們不需要現金後,在醫院的場域中,意味著我們也不需要收費櫃台,那收費的接觸點在哪?當門診護士幫你刷完健保卡後,付費可能將會自動執行,這邊省下來了一個步驟,也省下了時間,但是FinTech的應用不止於此,我們的後台機制也可以主動幫患者,找到支付醫藥費的來源,例如社會救助、私人醫療保險、勞保、或是你的醫藥費是由他人負責,都可以有機制協助你找到更多醫藥費來源。
另外,過去幾年我們常常聽到在捷運佈建ibeacon的智慧城市機制,我們也很習慣聽到可以應用在廣告推播或是行為資料收集上,如果我們帶入FinTech應用會有甚麼不一樣?只要我們知道人進了車站,我們很自然就會知道人從哪一站上車,哪一站下車,這類定位的技術,如果應用在無現金生活,它的技術不在是定位,而是在啟動另一個機制,知道上下車的站別,加上出站,我們自然就可以扣款,就不再需要收票刷卡的機制。 而這些未知情境,必須依靠專業的職能如服務設計師、互動設計師、以及後台工程師的共同創造,我們才有機會實現讓使用者一樣滿足需求,生活卻沒有太大改變的美好體驗情境。
三種全面應用FinTech實現無現金生活的方式
對我個人而言,應用finTech,讓無現金全面進入人類生活有三個切入點:
用不改變世界的方式來改變世界
這是最好的方式。找出人在生活上的各種需求,建立這些需求與支付的連結,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是讓人們日常生活更方便,例如前段所述,搭捷運不用再排隊進閘門,讓無現金的支付方式,成為讓生活更便利的必要方式,讓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改變,只是讓生活上的一些痛點被解決。
提供誘因
我們如果單單只考慮支付方式的改變,我們能夠吸引消費者的,或許提供一些優惠是最快的方法,這也是一般消費者的淺價值。我們南部過去曾經有一個案例,正忠排骨飯。這家排骨飯好吃是一定要的,他的另一個特色是招牌特別大,大概100公尺外看看鮮紅色的招牌,就大概知道正忠排骨飯到了。過去悠遊卡曾經跟它們合作,用悠遊卡買便當,一個少5元,說真的,我從來沒有在台南部看到那麼多的悠遊卡,使用卡片消費的比例,據我一周兩天的觀察,應該佔了5成。
這個活動結束後,一卡通也來了,它的優惠是一個便當少6元,所以悠遊卡又少見了,一卡通紛紛跑出來了,台南向來不是卡片必爭之地,但是兩家公司的相同作法,的確讓發卡量有所提升了。
直接變天
這個方式是我比較擔心的,就是大型金融機構直接跟政府政策結合,直接施行無現金環境,或是大型財團自行串連民生必需品,不進入他們的消費情境,就無法買到特定生活必需品,雖然這種事發生的機會不高(或是已經佈建中?),但我還是要提醒相關單位,支付的動作代表債權的消滅,如果都是採用無現金方式,那台灣施行的本金制無限法償,是否已經自行失效,而沒有任何的修法機制呢?
結語
更多的想法,或是更多的應用情境,很難在一篇文章中說得仔細,但我個人一直覺得,無現金的環境,其實是個不需要討論的議題,這個機制應該讓它自然的生成,隨著科技或是國土民情的改變,適當的導入。任何想提早完成無現金環境的單位,還是必須回到人的需求面,想要提早完成,就必須主動了解生活的需求,創造出更美好的生活體驗,這會是貼近現實生活的方式。 任何強行應用的FinTech推行無現金環境的作法,對於無現金環境的實現,反而會是種阻力,尤其是城鄉差距極大的台灣,你恐怕連教會民眾使用的機會都沒有,就已經因信任危機被擊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