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成為 UX Designer 的第一步!回首新人期

0

文/ UX 四神湯 Nathan Chen

本文適合(1)初進入 UX 領域 1 年的 Designer(2)正在準備或即將踏入 UX 領域的 Anybody

嗨!這週 Nathan 也想繼續前幾週四神湯的話題,跟大家分享當初是怎麼從工程背景轉往 UX 領域的。

Nathan 在新竹清華待了六年,大學讀的是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碩士唸的是人因工程,碩論寫的是 AR 互動相關的程式,原先的背景實話說起來與設計實在搭不太上邊。

從最初接觸、學習 UX,到正式成為 UX 領域的工作者,至目前大概有「三年半」左右的時間。前面的一年半時間主要是在學習、了解並實際進入業界實習,後兩年則是前往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工作至今。

成立 UX 四神湯後,有機會接觸到許多有興趣或正在踏入的 UX 新人們,也多少感受到當初決定轉換領域的徬徨,趁著這次機會,與大家分享我是如何踏出成為 UXer 的第一步。

找尋第一個契機

Nathan 其實最早接觸到 UX 的概念,是在大學所讀的工業工程相關課程中,對於生產線工作者的行為評估與優化。雖然當時已經涉及到對於「人」的觀察、分析、設計等內容,但其實並不了解這些跟 UX 有什麼關係。

後來因緣際會在輔系資訊工程,以及選修服務設計的課程中,開始了解到何謂產品創新,以及服務體驗設計,最終開始了解 UX 並產生興趣。

其實與不少恰好在 UX 領域 3–5 年的人接觸過程中,除了真正是服務設計領域相關的設計師,大部分的人與我的背景很相似,基本都是跨領域或是在本來的專業中恰好接觸到 UX 進而產生興趣。

但這樣的工程跨領域背景,其實也導致 Nathan 一開始在學習 UX 的時候,走了不少彎路,浪費了不少時間。

了解 UX 領域的共性與差異性

對於也是跨領域且對於 UX 有興趣的人,Nathan 會建議你在前期雖然可以大量搜尋和了解 UX 的相關範疇,但千萬別試圖要全部理解才邁出下一步。

細分 UX 相關工作,其實可以看到有 Interaction Design、Service Design、User Research、UI Design、Product Design、Content Strategy、Design Consultant 等,每個工作都有各自需要擅長的專業,但 UX 領域與其他專業性工作有著些許不一樣。

UX 相關工作由於都是在處理「人」的事情,因此有其專業上的共通性。真正踏入這個工作領域後,你會發現其實撇開不同的工作類型所需要的專業,在思考以及方法論上,UX 領域中的工作其實差異不太大。

因此建議準備或正在開始踏入 UX 的在校生和新人,在前期了解 What is UX 後,可以多認識不同 UX 工作的角色具體從事的內容,找到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後,可以同時熟悉不同工作具有交集的部分,並且邊打磨專業能力。

共性部分:

UX 其實是集許多不同專業而成的領域,但多少涉及到社會科學、心理學、行為學等內容,因此可以針對比如

  • 信息邏輯學:工作中常會充滿著瑣碎的資訊和分析論證的過程, 因此整合信息並進行推導的能力,會是很重要的基礎 ;
  • 行為/認知心理學:工作中最長時間處理的永遠是「人」的問題,對內部外部都是,因此了解基本的心理學,可以更好的處理這些屬於「人」的場景 ;
  • 表達溝通:工作中會有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進行開會溝通,統整團隊的規劃與思考,因此學會有系統的整理並結構化的表達信息,會是工作的重要關鍵 ;
  • 研究與評估方法:工作常會需要進行不同用戶場景的 Insight 抽取,因此學會不同場景下的質化與量化研究方法,會是決定你多快駕馭目前專案的關鍵因素之一。

利用自己跨領域的優勢切入

如前面所說的,其實目前 UX 領域的工作者,大部分都不是從學校的專門科系出身的。大多是由不同專業,因興趣或實際工作後的機會,才跨入 UX 領域。

這是件好事,同時也是件壞事。

許多跨領域的人剛轉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包括當初的我),往往會覺得相比會設計的人,自己的設計表現力很差,因此急於要加強這方面的能力,反而落下自己原有的優勢。

其實在 UX 的日常工作中,視覺表現只是其中的一環但不是絕對。比如

需要針對用戶進行深度研究,對於人類學、心理學、人因工程學的跨領域者會更有優勢 ;
需要產品設計或與開發溝通時,對於程式設計、工程背景的跨領域者會更有優勢。

因此在跨出腳步的初期,在確定自己有興趣的 UX 工作方向後,其實不用急著要彌補自己的短處。應該是了解目前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優勢,在進入 UX 領域後擅長處理什麼問題,及不擅長處理什麼問題。再來確定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需要什麼專業能力。

如果你是「研究」或「工程」背景,確保優勢後,你需要開始培養美感、學習欣賞美與效率的平衡。
如果你是「設計」或「心理學」背景,你需要學習擁抱理性與感性的衝突

在新人初期,閱讀大量的相關內容以及信息,絕對不會是件壞事。

因此找到相關的社群、讀書會,都是能幫助自己拓展視野的方式。定期觀看相關的社群和文章,才能保持在日新月異的 UX 領域中不被淘汰。

▲ 圖片來源:NNGroup

度過新人的了解認識時期後,其實最重要的是,正式踏入相關 UX 產業,開始實習或正式工作的第一個階段。簡單說就是這個時期,會慢慢決定你所從事的 UX 工作的高度。

開始自我塑型

看起來很玄,其實也沒這麼玄。

我很幸運也很感謝,在剛接觸 UX 領域時,遇到了一個富有哲學思考的設計總監跟我說了一段話:

「如果你想成為 UX Designer,首先你該學的是怎麼設計自己,你要想像每個明年、每個三年、每個五年,甚至最終你的職業生涯會成為的樣子。」

這段話或許放到每個專業領域都適用,但在 UX 設計領域我覺得對於跨領域而來的人特別受用。特別是經過幾年的工作後再回頭看,對這句話還有了不同解讀。

UX 是個處理複雜人事物、變化日新月異的領域,每個項目或產品所能收穫的經驗並不一定能在未來復用,很可能就流於一次性。而這對專業工作者其實是一個傷害很大的事情。

因此在 UX 領域通常更看重「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一個 UX 工作者的「設計系統論」。

每個成熟的 UX 工作者對於「發現問題」-「定義問題」-「分析問題」-「同步認知」-「設計方案」-「執行方案」-「驗證方案」等執行過程,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以及解決方式。

因此培養及塑造關於自己的一套「設計系統」,會是對於剛接觸這個領域的設計者,不急但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自己的設計思考系統建立後,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缺少什麼以及還需要什麼。

Nathan 最近在協助團隊進行招聘的工作中,發現許多 UX 工作者容易流於精深專業技能,但在問到解決複雜問題的思考時,很容易就突顯出一些邏輯上的謬誤。

「設計思考系統」通常會是衡量一個 UX 工作者是否能獨立作業的基本。

工作幾年後再回頭看,對於上述那句話的後半段有了更深理解。如果不是在每個階段想清楚未來幾年要前進的方向,很容易就讓自己的專業能力,固化在當前業務所需的工作上。當項目結束或需要轉換領域時,才會發現自己前幾年的努力,帶來的價值實在不高。

主要因為是 UX 領域的變化過於快速,每個階段思考明年、第三年、第五年的目標,也是幫助審視自己目前的設計系統論,是否還有不足以及需要修正的地方。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尤其重視「高目標導向」的思考方式。不然很容易因為環境或時間的變化,讓自己的工作產出流於無用。放大來看,就是自己半年或一個項目期的工作經驗沒什麼實質價值。

舉例來說,Goal-Signal-Metrics(目標-信號-衡量)會是一個不錯的工作模式。

進行規劃或接受需求時,想清楚 :

  1. 最終要取得什麼價值?
  2. 這個價值是否會因為環境變化而無效?
  3. 對於取得價值該設定什麼樣的目標?
  4. 什麼樣的表現是達成目標?
  5. 該怎麼衡量這些表現以及所取得的價值?

小結一下在開始工作後的自我塑形,我覺得可以分為幾個不同階段:

01 找尋偶像並多看多模仿

學精一個技能要 10000 個小時的概念,其實大家都不陌生,但這指的是「專家級」。已經有腦科學研究者總結出 「學會」 一個技能,其實只要 20 小時的練習。

每個人的成功系統和所沈澱的經驗,在 UX 這個領域其實相對有更大的局限性,很難複製在自己的成功道路上。甚至很多的 Tips 在真正執行的時候,因為環境和條件的差異,遇到的問題也不一定完全相同。

所以在新人階段,在還不是這麼清楚一件事情的全貌時,先別想、先別急著懂。先試著找到這個領域的榜樣,先試著學會操作,你的大腦會自動地在腦中幫你梳理出學習好這個能力的對應知識結構。

多嘗試各種類型的事情,多試著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類似的問題。快速地幫助自己釐清,自己的設計系統論需要什麼以及不要什麼。

02 為自己設定學習鷹架

鷹架理論(支架式教學)是教育心理學中很重要的一個基礎,是指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透過足夠的支援以及短期立足點的建立,來提升學習能力。

簡單說,就是學習新事物的時候,透過 a. 模板與模仿對象、提供 b. 足夠的資源和信息c. 設定一項激發興趣的任務或是 d. 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都是提升學習動力的方式之一。

當有了足夠的學習動力後,會在腦中形成自主的學習策略,自然而然地會感受的學習的成本開始逐漸降低。因此也是呼應前面所提的,釐清目標和設定過程中的短期節點和獎勵點,是 UX 工作者的良好學習方式。

03 別成為達克

「達克效應」指的是一種認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常常會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成就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現況更加優秀。

Kruger 和 Dunning 將其歸咎為大腦元認知上的缺陷,能力次等的人無法認識到自身的無能,不能準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反之,非常能幹的人常會低估自己的能力,錯誤的假定他們所能夠完成的事情,別人也能很容易地完成。

對 Nathan 而言,因為很怕成為達克。對內,我會強迫自己每天定時翻閱不同 SNS 平台上的內容,保持自己的新知敏銳。會將所看到的精選內容、工具教學、深度文章做類目收藏,並定時去做知識點轉化。

而對外也是一樣的,對於大眾用戶,其實我們也常常會誤犯達克效應,常常過於高估用戶對於產品或服務的熟悉程度。因此建立正確的反饋以及連接渠道,也是幫助自己去優化工作的方式。

▲ 圖片來源:UXMagazine
▲ 圖片來源:UX Stack Exchange

另外介紹一個不錯的設計 SNS 平台 Muzli,每天打開網頁就能無腦接收設計圈正在發生的新知。

▲ 圖片來源:Muzli

04 心理行為-體系模式

指的是建立設計師內部與外部的兩套設計系統,心理行為對應的是用戶角度,指的是對於所設計的人群有多了解,以及你的設計系統如何能找到正確的人,設計正確的事情,提供正確的服務; 體系模式對應的則是專業或領域角度,如何由設計系統來分析問題,在商業體系中找到落足點,甚至設計生態模式。

這個就是才是真的比較偏向 UX 所講的方法論了,具體先不在這篇文章中展開。心理行為體系模式,每個點都可大可小,由點到線到面的過程,其實才是設計師的本質價值。

▲ IDEO.org 線上課程 Introduction to Human-Centered Design(圖片來源:+Acumen
▲ 圖片來源:UX Project Checklist

05 超越五秒鐘的價值

其實是李開復提出的一個有趣論點,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將會在未來有一個價值點的判斷標準,如果某件事情能透過機器學習、分析與計算,並在 5 秒內被決定的話,將會是第一波被取代或革命的工作。

因此如何讓自己關於 UX 的產出,能具有關鍵的洞察,能提出耳目一新的解決方案,能協同團隊大家前往正確道路,都能是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還是呼應前面所提到的,所有建立的設計系統,最終都是為了取得價值。找到一個 自己擅長的道,一種透過設計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在 UX 領域中生存甚至向上的利基。

進入業界後常常會遇到許多在學習過程中,比較不容易遇到的現實面。在有不同設計師的合作關係存在時,在項目初期的真正現實,是不同的設計師會互相輸出自己的想法,尋求認同並被執行。

畢竟「方案」與「執行」,受到追捧以及取得更多利益的,最終還是提供「方案」的那一方。

具體「超過 5 秒鐘的價值」內容是什麼,Nathan 覺得沒有標準答案,自己也還在摸索中。就當作每個人可以帶回去的思考點吧!

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思考模式

看到這邊可以發現,其實整篇文章 Nathan 更多的是在聊「思考模式」「成長模型」

如果你未來打算前往或已經正在 UX 工作者的道路上,「資訊收集」是一個必備的基礎能力。因此,應該也能在網絡上找到對應的 UX 方法和相關資源才是,因此這篇文章如果是寫關於 UX 的介紹,對你帶來的幫助也不會太大。

很多人對於 UX 工作者的誤解也正在於此,這個圈子更看重的是你用什麼方式、解決了什麼問題、拿到什麼成果,而不是你會什麼方法、知道什麼事情。

對於 Nathan 來說,與其說 UX 是一種工作技能,我更認同他是一種思維模式。而方法只是用來幫助我解決問題的手段。

設計是一種由點到線到面的過程。如果思考模式和成長模型在一開始就錯了,很容易就落入一個片面的局部優化點。等到一段時間回來看,才會發現自己走了很多的彎路。

最後,在分享給大家的同時,也是在提醒自己

對於人的了解,決定了 UX Designer 能走多遠

對外,當然指的是我們的設計對象。但還有重要的對內合作對象、需求對象,這些人決定了你的產出最終能取得多少價值。適時的去傾聽、溝通,以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每個關係人的利益點。

讓自己保持在換位思考的狀態,時常思考為什麼「那個人」會有這樣的反應?為什麼「那個人」會選擇進行這樣的動作?

都是讓自己保持對人的敏銳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拿出說服人與信服人的設計價值。你想設計關於「人」的美好事物,但你又了解多少關於「自己」以及「用戶」、「關係者」的事情呢?

這一系列的回顧文章,算是四神湯的幾位作者,對於我們近期的感觸做一個小總結。希望自己當初走過的彎路,以及受到啟發的思考方式,能帶給大家更多的幫助。Nathan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其實也在反思自己在前陣子所設立的目標,最終達成多少,還是一句話,思考比執行簡單。分享給大家的同時,也是在勉勵自己。

如果你感覺到這篇內容過於簡單,也能看看 Nathan 針對從事 UX 工作後可能產生的迷思,所寫的一篇文章〈UX Designer 的專業素養!別再為了方法而方法〉

UX 四神湯的四位作者希望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也能留下些學習內容幫助到後來者們。如果大家喜歡的話,也希望按讚分享,並反饋給我們知道。

謝謝大家看完,如果你覺得你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也請給我們讚喔!我們下次見囉 See ya~

授權來源:UX 四神湯〈踏出成為 UX Designer 的第一步!回首新人期〉

Share.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人因工程組碩士畢業,目前任職於阿里巴巴集團國際用戶體驗事業部。工程背景卻迷上了體驗設計,成長的路上與小夥伴們一起創立了 UX 四神湯。 主要關注 UX Design、Innovation Design 和 Conversational Design 領域。自 2015 年加入阿里巴巴後,主要負責創新項目孵化、A.I. 智能產品設計與語音交互設計研究,先後經歷阿里百川、紙蜻蜓-智能旅遊行程規劃、天貓精靈 X1 業務,主導創新項目曾于阿里巴巴 2017 投資者大會上進行演示。目前投入于 A.I. 語音產品的體驗設計和語音交互設計創新,參與阿里巴巴達摩院中多項多模態、語音交互產品設計。善於尋找機器智能與人性體驗的平衡關係,崇尚 A.I. 時代中每個個體都將有設計價值,設計師要成為良好的溝通者,與用戶、與產品、與團隊、與商業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