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人本中心的「地方創生」之道 — 寄語南迴創生

0

文/ 林承毅

▲ 圖片來源:林承毅

從過去到現在,在台灣都會區之外的任何一個角落,可能在山邊,可能是山邊的一個小鎮,或是靠海的一個漁村,無論是平日的公共議題討論,或是選舉熱鬧無比的場合,當台上高聲談論起,地方有要「發展」這個方向,下聯絕對要要下意識地得對上「產業振興」這四個大字,似乎如果才能真正令人感到放心。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地方要有未來,「產業發展」真的是一台直通車嗎?

從這個課題出發?冀望的解決之道,絕非如同日劇一般,每一次機會有位返鄉青年,在某次偶然的機會中,找到跟故鄉的連結,從而喚醒在地意識,決定重拾故土安身立命般的發展。

因為人們始終相信,要翻轉地方,創造生機唯一的解法,就是「建設」與「開發」。順著這樣的發展脈絡,地方民意代表也好,在地居民也罷,蟄伏多時,內心無不期盼,能從一場又一場的資源殊死戰中取勝。似乎只要經費下來了,資源留過來,死水立刻轉動,地方似乎就準備要逆風高飛,人們從此可以歌舞昇平….

▲ 圖片來源:林承毅

聯外道路打通,車道開始拓寬,館舍旱地而立,還有一片停車場,攤販聚集,商店林立,人潮湧入,商機湧現,如此似曾相似的情境,就在台灣各地輪番上演,追根究底,原來這一切就是來自「拼經濟」。

反省過來,過了那麼多年,這樣的路徑,是否有保守著地方的生機?尤其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的挑戰,本地文化的流失,在地文化的侵入,地方雖然依舊在,但似乎早已成為一個不具靈魂與特定的空場?

「地方創生」就在許多聚落,即將要一步步踏上存亡殊死戰之際,如旱地拔蔥般被揭起,一反不斷向外前進,推力(Push)主導的「發展」思維,透過拉力(Pull)的引動,找回自己,相信重生不假外求,一切從根本做起。

我是誰?過去在哪?為什麼現在在這邊?而未來終將往哪兒去?

這是尋常再不過的問題,過去我們用來省思自己的人生,現在我們用來思考地方的未來,而這樣以人本為中心的思考,正是現階段,投入地方創生的奧義。

而這樣的人本,深不可測,但也因為如此,他無比深刻。過往我們把人本的思維,運用在設計上,寄望能設計一個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或者服務。但在地方,我們期待能讓一切回歸到本質,自己、家族、部落,唯有清楚彼此間的脈絡連結,找回文化的根,祖先之地,部落的魂,當意義被記憶,價值被詮釋,地方才能進而起身重返

我們要的不盡然是全然在脈絡化的重構,縱使短暫重回陌生的光榮,但別忘了,追憶的本質,不是復舊,而是如何找到地方在當代社會文化下,獨一無二的意義與魅力。當迷人的一刻再度被看見,從而記憶,地方將重回舞台中心。

▲ 圖片來源:林承毅

這樣的路徑,從來就不會是一列直通車,因為在地方創生之路上,清楚知道,如何透過外人之眼開啟的 outside-in,喚醒在地自信,邀請遊子歸巢,當然過程中的繞彎,是為了預備降落的道,再透過 inside-out,把在地的元素轉化,轉動一切,讓生機再見。

過程中,發展從未應此被忽略,如果要說最大差別,還是在「人本」之上,關於這一切。到底是為了觀光客的一期一會來預備,還是為了守護人民的真實生活而存在。

在地方創生裡,我們深信,在地人永遠才是主角。所謂的「以人為本」,不該只是聚焦旅人為中心的思考,而是拉大縱深,把目標校準。唯有地方真正找回生活,創生將自然而然,不會再是奇蹟,最後旅人將從真實中,感受到地方所傳達的真實魅力,這才真正體驗地方創生的根本精神。

當「永續」成為地方存在的終極目的,我們更深信「慢慢來,比較快」是地方創生的獨有的節奏,唯有真正回歸人本中心,方能造就專屬於台東的地方創生之道。

《5.933km,南風吹 Kakudangan a Maleva》11/22–11/30 南迴地方創生特展

▲ 圖片來源:津和堂

授權來源:回歸人本中心的「地方創生」之道 — 寄語南迴創生(原文刊登於2017台東南迴創生成果集,再度感謝津和堂團隊的邀請與努力)

Share.

林事務所服務設計師,曾擔任產業顧問、大學講師及書店店員。 有著一顆未滿的好奇心,因此註定了無法畢業的「雜學」修行,多年以來,優游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及設計領域,並帶著人文關懷的溫度,與世界進行對話。人類學家深刻的洞見力為其武器,爬梳人物境活動間的互動,解析符號及象徵背後的脈絡線索,透過體驗創新設計的觀點,積極投入社會創新改造運動,唯有不拘型式的投入,才可共創這個世界的美好。 歡迎與我交流 takeshi18jp@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