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ing.com 產品經理面試經驗分享

1

文 / Peter Su

這是一篇關於土 PM 應試海外公司的故事(註1)

這幾年有愈來愈多網路/軟體產業的朋友選擇到海外工作,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工程師或設計師,其他職務如產品經理則為少數民族(但也有漸漸增加的趨勢)。前段期間我共投了五個職缺(透過朋友內推、LinkedIn 投遞、對方人資主動聯繫等管道),經歷了兩家海外公司的面試過程,最後決定到 Booking.com 擔任 Product Owner(類似產品經理,負責帶領團隊進行產品設計、開發)。以下分享產品經理海外面試的經驗,包括面試流程、必須要知道的事,提供有類似職涯規劃的軟體/網路產品經理朋友們一些參考。

▲ 當初現場面試接待的櫃檯(圖片來源:Peter)

緣起

我大學時曾有一年到新加坡海外交換學生經驗,也曾有出國留學的計畫,但最終因種種原因而作罷。後來加入新創公司 Gogolook 與 iCHEF 負責產品工作,參與了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階段,深深感受到海外市場拓展的困難與挑戰。因此總好奇著大型跨國網路/軟體公司成功之道,以及他們如何管理與營運跨國、跨文化團隊。就這樣,心中一直保有著出國看看的念頭。

找尋海外公司

從去年開始,陸續有曾經共事過的朋友開始到海外工作,其中一位工程師朋友去了 Booking.com,這是一間總部位於荷蘭的旅遊電商公司,隸屬 Priceline 集團,全球超過 15,000 名員工,員工遍佈 70 個國家。聽他描述工作內容,真的讓我耳目一新,例如有自行開發的 A/B 測試工具、也有為數眾多的資料產品應用,心中好生羨慕,但也立刻產生許多疑惑。畢竟,過去並沒有太多土 PM 到歐美求職的案例。因此,當下倒也沒有立刻著手準備海外求職計畫,反倒想說不如出國再唸個書好了,念完書可能更有機會在當地求職。於是開始搜尋學校、著手準備英文(托福)。有點奇妙的是,唸了幾個月的英文之後(甚至還考了一次托福測驗),突然想說不如先投個履歷,有試有機會。在這股衝動下,就麻煩了這位在 Booking.com  的朋友幫忙內部推薦,他很爽快的答應了,也開啟了這一段海外面試旅程。談到這,除了靠熟識的朋友內部推薦外,公司官網、LinkedIn、獵頭、工作評論網站 Glassdoor 等,都是海外工作常見的求職管道。當然還有許多本地的求職網站,這就有賴求職者自行多做功課了。

產品經理海外面試經驗

面試流程

就面試流程而言,較有組織的公司在海、內外面試程序並無太大差異,大致為 1).履歷審查 2).人資面談 3).專業(與產品經理)面談 4).(部門)主管面談這幾個標準程序。只是海外求職面試的形式大為不同,因為是遠距離,所以前面幾關通常以電話或 Skype 進行(Phone Interview)。最後一關則為現場面試(On-site Interview),近期也有不少公司會到當地徵才,總之還是少不了面對面聊聊這個部分。

就像產品經理工作中的重點,要怎麼樣找到產品市場配適(Product Market Fit),這樣的精神也同樣適用於求職過程當中(想像自己是產品,公司為市場)。因為海外面試特殊的形式,若能先了解面試的眉角,則可提高成功達陣的機率。海外面試的成本很高(前後流程較長,現場面試也費時,交通加住宿通常兩、三天跑不掉),若有心中屬意的理想職缺,事前的準備一定少不了。

資料搜集

以申請 Booking.com 工作為例,雖然說是一股衝動,但在請朋友內推的前兩週,我便開始搜集應試公司基本資料、職缺資訊,以及研究該產品與學習線上旅遊產業知識。搜集公司與職缺資訊,除了公司官網外,Crunchbase 也是一個很好的公司資訊彙整平台,它整理了公司現況、投資動態,以及近期重要的新聞。如果是規模比較大的公司,Glassdoor 是個讓求職者了解公司的評價的好管道。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了解應試公司產業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市場研究報告,可了解整個產業的生態與趨勢,透過新聞、部落格,可知道最新產業發展要聞。以線上旅遊產業來說,Skift、Toonz 等都是值得參考的產業資訊來源,若想了解旅遊科技巨頭的產品發展,那絕對不可錯過如 Airbnb、Booking.com、Skyscanner 等公司的設計、技術部落格。值得一提的是,在資料搜集的前期,我也特別請教了幾位在線上旅遊產業工作的強者朋友們。事後回想,這是準備工作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強者朋友們的經驗分享讓我快速了解線上旅遊產業生態系、OTA 商業模式、使用者體驗旅程(Customer Experience Journey)、產品與行銷相關的指標,建立了對線上旅遊產品的基本認識(在此特別感謝強者朋友們)。由以上的例子可知,求職準備是相當花心力的,故建議求職產業不應太分散,集中火力進攻自己感興趣、認為有前景的領域

履歷審查

若是透過內部推薦的管道,通常能確保履歷被人資看見,但如何讓被看見後能獲屏中選,還是要認真了解公司與職務的偏好。對產品經理來說,最重要的是過去相關經驗是否符合該職務的需求,而求職者也應該把符合的部分凸顯出來。舉例來說,若公司很注重數據導向產品設計,那履歷就應該強調過去專案上的量化成果、優化過程(通常不提實際數據,而是以提升多少百分比替代)。又或者求職職務跟過去領域有相關之處,也應該特別點出,例如許多電商都相當重視的轉換率優化,若求職者過去在漏斗分析、轉換率優化等專案有重大成果,絕對有助於人資評估求職者是否適合該職缺。至於如何讓英文履歷看起來更專業、用語更接近母語人士,個人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參考 LinkedIn 上與你技能相似的英語母語人士之履歷

人資面談(Phone Interview)

相較於面對面的對談,電話(視訊)面談更需注意講話的速度與清晰度。曾聽過有些朋友在視訊過程中因網路品質不佳,造成面試過程數次中斷,進而影響心情,故選擇通訊品質較佳的方式也是需要注意的細節。人資這關最重要的就是確認求職者的經歷與特質是否符合公司的職缺,因此勢必會詢問過去工作經歷。舉例來說,如何利用數據、A/B 測試改善產品、評估產品改版結果、排定優先性、調解優先性衝突等,都是面談過程中曾被詢問過的。此外,這關很重要的就是確認求職者的英語溝通能力,至少確認求職者的英語溝通無礙。因為是海外工作,人資也會再次確認求職者對於海外工作地以及薪資方案的期待(薪資行情可在 Glassdoor 查詢,也務必了解當地消費物價,以提出符合符合自己期待的薪資)。以 Booking.com 來說,總部在阿姆斯特丹,但在上海、西雅圖等地也有產品研發團隊,職缺、薪資方案與 Relocation 的內容也不相同。

產品經理面談(Phone Interview)

這階段的重點就是確保求職者有能力勝任產品工作,因為是電話(視訊)面談,不易有太多現場互動,因此考題多半都會請求職者事先準備。我在這關遇到兩大類問題,第一是介紹過去執行的任何專案,第二是針對 Booking.com 的產品提出任何建議。針對介紹過去執行的專案,由於面試官也是第一次接觸求職者的產品,適當的簡介是需要的。我在回答此題時,雖有簡介產品,但過於簡短,也未確認對方是否理解,所以過程中才發現面試官沒有完全明白我的專案內容,也花了更多的時間再解釋。至於針對應試公司的產品提出建議,建議不要只是提出一些產品使用性上的建議,應更多的思考使用者脈絡,什麼是主流程,改善的價值有多大、競爭對手在這個部分的解決方案為何等,才能展現求職者思考的深度。若有額外的產品想法想要提出,也非常建議事先寄出檔案,產品流程與概念很難用三言兩語帶過,若能有書面資料(例如投影片、圖表)輔助,那可大大增進溝通效率。

現場面談(On-site Interview)

最後一關就是最刺激的現場面談。Booking.com 對於招聘海外求職者相當有經驗,無論是機票或住宿皆會幫求職者安排妥當。像我的班機是早上到阿姆斯特丹,但公司會幫求職者訂好前一天晚上就可入住的旅館,讓求職者一下飛機就可到旅館休息,不需再等到當天下午才入住,相當的貼心。

現場面談通常是很密集的,總共四、五小時跑不掉。會分別跟人資、不同的產品經理、產品主管進行面談。因為是現場面談,除了也有事先準備的考題外,更多的是現場的互動與出招,以了解求職者的問題解決與應對能力。與產品經理的面談,我事先獲得的考題是規劃下一季度某個產品功能的計畫,報告完畢後,面試官相當仔細地確認我用於衡量指標的定義,也回饋他認為該數據可能會有的潛在問題,並反問有沒有更好的衡量方式。其他類似的情況,當我說明過去的失敗專案經驗時,就有一位面試官問如果可以再重來一次,會做出什麼不一樣的決定。

最後跟產品主管的面試,形式蠻自由的,重點在於了解求職者的特質(適合哪種類型的產品)、職涯規劃與與和組織文化的契合度。例如主管請我跟他一起發想針對新興市場的點子,並評估其可行性。他也分享一個讓他感到困惑的專案,請我評估該專案並試著說服他。這部分我想再強調產業知識之重要性,若求職者事前沒有多準備一點,很容易在這個部分顯得捉襟見肘。

整體而言,求職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歷程,可以了解產業的概況,重新思考對職涯的規劃。每個職務都有需要付出的努力,工程師需要學習技術原理或刷題,設計師需要花時間整理作品集,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了解求職產業與產品,調查應試公司重視的事情(例如 Analytics 工具、A/B 測試原理)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現場面試的問題大多沒有正確答案,重點是考驗求職者是否有能力臨場應對,透過邏輯來說服對方。

面試之後

海外求職從投遞履歷到錄取,快則一個月,慢則兩至三個月,是個不算短的過程。錄取後,還會有相當多的 Relocation 流程需要辦理,包括機票、簽證、交通、當地住宿、海運等。這段 Relocation 準備流程,時間長短因各國而異,但請至少預備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才不會太過倉促。

關於產品經理應徵海外工作你應該要知道的幾件事

1.英文!英文!英文!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海外求職,特別是歐美地區,一定是英文面試。若過去沒有留學經驗,或工作中並非以英文作為主要溝通語言,則非常建議提前準備英文。或許不少人因為英文而卻步,但換個角度想,確實也是要有足夠的英文程度,才有辦法勝任未來的工作。特別是產品經理有相當重的比例是在溝通協調,英文自然是工作中很重要的基礎。回想起來我面試中的應答,有時候其實用字遣詞並不是太精準,甚至不是很客氣(當下沒有意識到)。讓自己的談吐更接近英語母語人士,是海外工作者要長期努力的。

2.了解海外面試的特殊形式

如文中提到,前幾關通常以電話(視訊)方式進行,如何在遠端狀況下維持溝通品質是重要的,例如事前寄出檔案、調整適合遠端溝通的講話速度、表達方式,讓遠端面試過程更為順暢。至於現場面試部分,絕大多數的問題沒有正確答案,建議求職者事前做足功課了解產業與產品,到現場就勇敢、有邏輯的表達。

3.建立自己的模擬問答集

回顧面試流程,面試問題可分為自身過去專案、求職公司的產品、職涯規劃這三大塊。因為問答都是以英文進行,求職者可以事先列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將回答內容寫下,反覆練習。特別推薦求職評論網站 Glassdoor,可以了解其他求職者所遇過的問題。模擬問答集的意義,不只是猜題,而是讓自己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將問題思考的更透徹。例如先前提到「若能重新來過,你會怎麼做?」就算是一種很好的反問。

每個職務都有核心的部分,對產品經理而言,了解市場與使用者需求是重中之重。這部分不僅是對海外工作,對任何新工作都是如此。若求職的領域與原先工作不同,更應該花心力在這部分,尋求產業專業人士的諮詢,針對該產業的趨勢報告、科技新聞、產品做足功課,才有辦法在面對面過招時,顯得有備而來。

跟打造成功的產品一樣,求職過程也需要不斷調整與優化。這是一段很好的學習旅程,也像是 open book 的考試,準備得越充分,機會自然就高。貌似衝動的過程,其實還是需要長期的累積。以自身案例來說,先前已累積了五年的網路/軟體產品經理工作經驗,平時也閱讀海外科技新聞、頂尖產品經理的部落格文章,在投遞履歷前,更誤打誤撞的準備了幾個月的英文。希望這個土 PM 應試海外公司的分享,能對有相似職涯規劃的朋友們有幫助。

最後,面試只是開始。我目前已於 Booking.com 任職兩個多月,有不少衝擊與反思,我們下次再聊 :)

面試時間軸:

D – 14:決定要投 Booking.com,開始研究公司、產業
D – 9:請益產業相關人士
D – 5:寫履歷,反覆調整
D:請朋友內推
D + 6:收到人資(Recruiter)來信約面試時間(面試時間約一小時)
D + 10:與 Recruiter 電話面試
D + 11:進入下一關,排跟產品經理的面試
D + 15:寄出面試用考題(確認對方有收到)
D + 16:與產品經理電話面試(面試時間約一小時)
D + 17:進入下一關,跟 Recruiter 排現場面試時間(最後安排約三週後現場面試)
D + 42:現場面試(面試時間約四小時)
D + 43:得到 Offer letter

註1: 借用土博士的概念,意指從未喝過洋墨水的 PM。

Share.

產品人。入行初期專注於 C 端產品,曾參與 Whoscall 初期草創到海外成長階段,之後踏入 B 端產品深淵,曾任 iCHEF 資深產品經理,現於 Booking.com 擔任 Product Owner。希望透過質化、量化並進方式找到產品精進之道。

1 則留言

  1. Peter 您好,

     我們是與職場相關的雜誌,想採訪你在海外工作的經驗及心得,
    不知是否能跟您有進一步的聯繫,謝謝!

    Jonas

Reply To Jonas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