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雙手猶如思路之窗:來勢洶洶的微軟 Pre-Touch

0
By Chao Hung Wang on 2016-05-23 Featured, 行動設計, 設計方法, 體驗設計

文/Chao Hung Wang

本月微軟的Microsoft Research發表了新型的智慧型手機觸控模式:Pre-Touching Sensing。正如其名,Pre-Touch能夠在使用者實際觸碰到手機螢幕之前,離螢幕一段距離就進行互動;聽到這邊,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這不是在若干年前,三星就推出過的懸浮觸控—Air View & Air Gesture?或是Sony的Floating Touch嗎?

微軟或許比我們想的更多。

Microsoft Research中的計劃成員Ken Hinckley說:「雙手猶如思路之窗(the hands as a window to the mind)」,這也說明微軟之所以認為Pre-Touch不能只是懸浮觸控這麼簡單而已。在微軟Pre-Touch Sensing中提出的新型介面控制中,考量了多種情境,以幫助使用者增進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經驗。而這個來勢洶洶的Pre-Touch Sensing,也被認為是微軟欲與Apple 3D Touch一決雌雄的利器。

Joe_20160523_1▲ Pre-Touching Sensing可以在使用者尚未觸碰螢幕之前,偵測手指的移動。(圖片來源:Microsoft Research YouTube)

Joe_20160523_5▲ Pre-Touching Sensing支援多點懸浮觸控與抓握感測(Grip Sensor)。(圖片來源:同上)

Pre-Touching Sensing的預期反應(Anticipatory reactions)功能會根據使用者抓握手機及手指移動的軌跡判斷,並給予相對應的介面回饋。此功能可以更準確地出現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介面。例如在影片播放情境中,以左手握持手機,並以右手食指操作螢幕時,操作介面會出現暫停、往前、往後等控制按鈕;若使用者採單手操作,並以拇指操作螢幕時,則會出現不同配置的介面按鈕。

Joe_20160523_6▲ 具適應性的Ad-Lib Interface可以提供不同的控制介面。(圖片來源:同上)

Joe_20160523_7▲ 以單手握持時,暫停、往前、往後按鈕會出現在靠近拇指處。並可透過旋轉的手勢呼叫出音量/時間軸控制轉盤。(圖片來源:同上)

Joe_20160523_8▲ 若再將左手也加入控制,則可使用出更多元的控制按鈕。(圖片來源:同上)

Joe_20160523_9▲ 新型瀏覽方式—Calm Web Browser 能以懸浮操作方式,顯示出哪些圖文是提供外部連結的。(圖片來源:同上)

Joe_20160523_10▲ Calm Web Browser也提供多點觸控,如兩指滑動畫更換頁面。(圖片來源:同上)

此外,在混合觸控+懸浮手勢(Hybrid + hover gestures)的功能設計中,可以同時偵測實際與懸浮的觸控手勢,根據懸浮手勢的軌跡,在適當的區塊出現操作介面。同樣地,混合觸控+懸浮手勢也能偵測使用者抓握的情況,進而提供更適合單手握持的操作方式。

Joe_20160523_11

Joe_20160523_12▲ 混合觸控+懸浮手勢幫助使用者在文件管理時更直覺。(圖片來源:同上)

Joe_20160523_2▲ 單手握持時也能依抓握感測提供對應的介面。(圖片來源:同上)

完整影片如下:

Microsoft Research表示,Pre-Touch Sensing除了可以在影片控制、網頁瀏覽、或檔案管理等獲得更佳的使用經驗,Pre-Touch Sensing對於遊戲的體驗上也能獲得效果。根據該研究報告指出,要能實現Pre-Touch在智慧型手機上,懸浮觸控跟抓握感測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然而,當觸控方式從二維空間,變成三維時,就會有相對應的使用者研究,卡內基美隆大學的「Air + Touch」就是將懸浮觸控以不同的使用情境進行設計,比如說操作相片功能時,在空中劃圈再進行點選就可啟動相片的詳細功能表,用以取代拇指移動到角落或是長按等傳統功能。

Joe_20160523_3▲ Air + Touch的照片檢視功能 (圖片來源:Air+Touch: Interweaving Touch & In-Air Gestures)

對於Microsoft Research來說,抓握感測之所有重要,就是因為我們以單手或雙手握持手機時,會使用的不同的手指進行操作,拇指、食指、或其他指頭所對應到的動作軌跡與拋物線都會不同。因此在設計不同指頭的Pre-Touch互動時,必須要優先考慮使用者握持的方式與方向。而在介面設計方面,由於操作介面會隨著使用者的手指,出現在不同的位置,故介面按鈕消失/淡出的時機也是需要考慮的。

Joe_20160523_4▲ 實驗階段中的握持感測系統 (圖片來源:Pre-Touch Sensing for Mobile Interaction)

微軟表示,未來開發重點包括軟硬體整合,尤其在握持感測與觸控螢幕的應用;其他的議題如平板電腦及較大型的觸控裝置,也要因應尺寸不同來研究操作手勢及設計介面互動模式。因此或許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未來新款的微軟Surface Phone是否有導入這款功能,或是往更遠處看,是否Pre-Touch能改變未來我們操作智慧型手機的習慣。

參考資料:

  1. Microsoft’s ‘Pre-Touch Sensing’ a big UI boost for the future? (Digit)
  2. Enhanced virtual reality among new Microsoft research advances at CHI 2016 (Microsoft Research Blog)
  3. Pre-Touch Sensing for Mobile Interaction (YouTube)
  4. Microsoft’s pre-touch sensing intelligently anticipates your screen taps (Geek)
  5. Apple’s 3D Touch is so last year, Microsoft is working on something even cooler (Digital Trends)
  6. Pre-Touch Sensing for Mobile Interaction (CHI’16)
  7. Air+Touch: Interweaving Touch & In-Air Gestures (UIST’14)
UI 設計 UX 使用者經驗 創新 行動應用 體驗設計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VIDE徵求作者
Next Article 給顧客一個理由走進來:零售業實體店啟示錄
Chao Hung Wang

清華大學工工系人因組博士候選人、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訪問學者,現居新竹。喜歡觀察社會,關心介面設計、擴增實境技術及人因相關議題。

Related Posts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