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臺北:以設計撬動健康覺醒(下)

0

文 / 陳思諭

【找團隊成員像均衡飲食,越多樣越好】

第一次跟Continuum見面,來自德國的Josipa問我大學念的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經歷。我緊張的說我不是設計師。

她笑著回我:「太好了!你不是設計師,可以給我們不同觀點的建議!」

Continuum的團隊成員背景很「繽紛」。

tpeat_20160412_7

曾居住在克羅埃西亞、德國、奧地利和英國的Josipa不但精通設計、商業策略和烹飪,更是上海同濟大學的設計思維講師(然後中文也講得不錯!)。

來自義大利米蘭的Federica同樣有趣,她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辦事效率特別高,是特、別、高!她在上海念過書,特別喜歡研究中國農村的生態旅遊發展(其實就是旅行控),還設計過一個減少博物館門外排隊時間的APP。

來自香港的Hedy,精通兩文「四語」,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生經歷,幾乎見到誰都能聊上半天。業餘時還做翻譯、表演、也是媒體人和芳香療法愛好者(難道這就是所謂的generalist?)。

聽說,她們這種「多棲型人才」在Continuum才是主流。

對說者或聽者而言,這樣的人生,都只是幾個字就過去了。但實際經歷那段人生的那個人,卻是在漫長過程裡不斷挑戰自己、完成目標,也代表著他有更多意願離開舒適圈,保持好奇、繼續探索這個世界。

tpeat_20160412_8

有一位上班族受訪者說:「雖然我不太喜歡吃菜,但是我媽媽做的蔬菜我會吃。而且長大後也會懷念那個味道,到餐廳裡也會想找這道菜。但我找不到一模一樣的味道。」

調研後總匯時,Federica說:「他很想念媽媽,所以才會一直去找媽媽的味道。」

Hedy說:「味覺有物理也有心理層面的,精神上的享受往往勝於舌尖的感知。」

Josipa說:「他對回憶中味道的尋找,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設計出有情感共鳴的健康飲食概念呢?」

每一天,我們的總匯討論都會讓我非常興奮。這個過程就像潛水:隊員同心協力去探索海洋不同的角落,來越走越深,而海底,總有寶藏。

tpeat_20160412_9

一場田野調查,接收到的資訊都相同,每個人的解讀方式卻不同。調研人員過去的經驗背景越多汁豐富,就越有機會形成一個獨特且包容力強大的世界觀,以避免過早在心裡形成對受訪者的結論。

世界只有一個,但世界觀卻有無限種。當一個調研團隊的背景經歷越多元,就能看到各個不同的層面,找到每個看似平凡無奇人生中的獨特之處。

【好的調研人員像鏡子,映照世界的同時也審視自己】

由於過去的相關工作經驗,我對這次的調研主題有許多強烈的想法,像是有機的定義,我有一套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標準。

不同于我們的Continuum夥伴。他們像一張張白紙。

tpeat_20160412_10

無論心中同意與否,他們都專心融入對方的話題。透過眼神和回應讓受訪者感受到「我願意了解更多」的信號。

這聽起來很簡單,甚至像廢話。

但思考一下,當無神論者遇上虔誠的教徒,他必須在訪談過程裡一同感受信仰在對方生活的重要性,建構出原本自己不相信的、有神的世界。當強調個人精神的歐美文化遇上家庭觀念強烈的團體精神,他必須隨著受訪者的敘述一同理解:符合父母的期許有時會優於追求自我實現。

而有趣的是,當我練習置身在受訪者的世界裡,我也開始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起自己。

原來,是過去接觸的社會企業團體與農夫,建立起我對有機農業的認識;是我的成長環境與教育,讓我看待成功、描繪夢想的方式與他人不同。

觀察自己,我漸漸瞭解在每個訪談中我所產生的想法和情緒,部分可能是來自過去的經驗或家庭背景,當我不經意地在心中下定論時,我知道哪些可能是出自我個人的刻板印象。所以更能提醒自己,要聚焦在受訪者「他說什麼」,而不是急著定義「我覺得受訪者是這樣」。

tpeat_20160412_11

【作設計像打棒球,有雄心也要務實】

我問Josipa,在Continuum工作最累的是什麼?

她說:「當客戶感到害怕而不敢嘗試時,我會很疲憊。」

我再問:「那你呢?當面對一個挑戰、拿了資金,在執行的過程裡,你也會有害怕的感覺嗎?」

她想了一下,說:「所以我們從不走捷徑。」

如此堅定。

跟著Continuum團隊一起進行調研訪談的這幾天,一天三到四場訪談,每場訪談兩到三個小時,晚上還有個分享總結。我每天回家都是腰酸背痛。

累人,但必須如此。

當設計團隊在尋找解決方法時,得按照著一套標準的設計思考流程,偷懶不得。從分析客戶公司的品牌資產、鎖定的市場規模,甚至對員工作訪談,都只是為了找出客戶面臨的真正挑戰。接著進入資料搜集、調研分析等等環節。

有時為了釐清一個問題,甚至得花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訪談。

tpeat_20160412_12

很多情況下,一個組織或一個人的真正需求,不會顯現在文字言語。所以設計團隊會盡可能地獲取資訊直到深入核心。

許多人從旁觀察會覺得這方法繁瑣、沒效率。但唯有扎實的執行每個環節,才能避免調研過程中的主觀性和可能出現偏頗之處。

唯有設計團隊對自己有信心,跑過調研分析與發想的繁複過程,同時不斷挑戰彼此的概念、討論想法,確保每位成員站在相同的共識基礎上,最後產出的結果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不同的客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和深信不疑的觀念。當客戶感到害怕,他們會質疑團隊所有努力的過程。

只有在產出的創新概念也能說服自己時,才有機會說服客戶。

就像打棒球,設計團隊要想的不是創造一個巨大的改變,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放棄能夠顛覆整個世界的自以為是的思維,擁抱現況中可以被改進的因素,讓改善過後的未來不能輸給過去。

▇ 延伸閱讀:十天臺北:以設計撬動健康覺醒(上)

IxDA Sabrina

作者:陳思諭,IxDA使用者研究員

目前就讀政治大學傳播學程四年級,長期關注農食議題並撰寫相關故事文章。曾參與愛樂活社會企業、一米市集生鮮電商等農食相關組織的實習計畫。

本文授權來源: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於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

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為強化國際設計社群的參與,以及擴展國際行銷宣傳效益,發揮Adaptive City與社會設計的精神,於2015年秋天首次以城市為基地進行社會設計提案徵集,在為期60天如火如荼的全球征件,邀請到18個海內外設計文化媒體如dezeen、designboom、curve design共同回應,總計19個國家49件提案參與,其中不乏許多國際知名設計工作室。

在經過海內外專業委員仔細審件,最後共有6件正取提案脫穎而出,參與團隊包括台灣、日本、中國、荷蘭、德國、丹麥、西班牙、英國和比利時,提案內容含括健康安全、都市再生、生態永續、智慧城市四大主題,這四個主題也正好是臺北世界設計之都—不斷提升的城市所提出的未來都市將面臨的議題。而由創新設計顧問公司Continuum Innovation與IxDA台灣合作的「Taste of Home」計畫,則關注現代人最重視的食品安全與生態永續議題,深入探究臺北市民的飲食習慣,以及現代社會中空巢媽媽與小農的相關發展,企圖為臺北市建構出一充滿「家的味道」的健康飲食供需系統。

除了「Taste of Home」計畫,所有獲選的提案與團隊也都於2016年春天在臺北市開始執行計畫,遊擊臺北各街區與各種社群,運用設計的力量,改善臺北面臨的都市議題,讓臺北成為一座具有設計遠見,不斷提升的城市,本計畫成果將於2016年10月13日-30日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臺北國際設計大展中展出。

國際提案公開甄選活動將定期於WDC Taipei 2016官網更新(點擊原文連結):http://wdc2016.taipei/

主辦單位Organizer: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總籌Chief executive:財團法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企劃執行Executive:Continuum 、IxDA台灣

TPE culture logo TW design center logo Continuum logo IxDA TW logo 2016 WDC logo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