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中,看見「美」:美學教育與生活美學的重要性

0

如何教所有民眾,不論老少、有無美學基礎,去學會欣賞一幅畫作的特色,必須要用淺顯易懂,從觀者角度出發的解說方式。很高興,也很驚喜聽到一場符合通用設計的藝術作品導覽解說。

 

文 / 余虹儀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

日前參加2016三峽梅樹月活動,在參觀其中一個展點「李梅樹紀念館」時,剛好遇到李梅樹兒子李景文先生的親自導覽。他說很多人以為學美術的人才需要來看畫,其實並非如此。透過他的解說,幼稚園的小朋友也可以看出畫作是動態的,是有變化的,他們會對這些色彩和光影變化有印象。沒有美學基礎的所有民眾都可以在他的指點下,學會欣賞這些畫作的透視技巧。

美學教育應從鼓勵賞析開始

他說:「我父親會畫,我不會畫。但是我會說,用說的方式傳達他的理念與精神。」

台灣普遍重視吃的文化而忽視精神食糧,美學教育並非只在學校課堂上。

應先從鼓勵賞析開始,才能培育對美學的喜愛,進而產生創作。希望更多人可以走入李梅樹紀念館,直接面對李梅樹原作,去欣賞畫作之美,並體驗其創作的過程與感受。

畫作解說應從觀者角度出發

我每次去美術館看畫,偶爾會聽語音導覽,但仍感到一知半解。

原來關鍵不在於是不是美術系或學繪畫出身,而是解說者是否有從聽者角度出發。

如何教所有民眾,不論老少、有無美學基礎,去學會欣賞一幅畫作的特色,必須要用淺顯易懂,從觀者角度出發的解說方式。很高興,也很驚喜聽到一場符合通用設計的藝術作品導覽解說。

(左圖1:李梅樹的知名畫作-三峽春曉,畫出了當時三峽清晨的美景/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右圖2:現今三峽大橋後方有藍色自來水管和一棟棟的高樓大廈)

美學教育是生活美學的基礎

然而,美學絕非一朝一夕可養成,也不是設有美術和設計系所培育出藝術家或設計師即可。李景文先生:「『三峽春曉』這幅畫很美,但現在已經看不到這樣的美景了。三峽大橋後方有藍色大水管和高樓大廈,如果有考量到美感,水管應該是與大橋一樣的灰色比較好看。即使國際規定自來水管要是藍色,消防設備要是紅色,但其他國家會採取水管前後端漆上藍色,中間仍呈現灰色的作法。」其點出了美學教育的重要性。美學教育與生活美學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美學教育不足,在生活環境中自然看不到太多具有美感的事物。

(左圖3:澳門的紅街市傳統市場,每攤蔬果皆擺放整齊,且具美感)
(右圖4:美國托倫斯的wholefoods超市,蔬果擺放也很好看)

從生活事物可看出美學素養

每次出國,只要時間許可,我都會去逛逛當地的傳統市場或超市,以及市井小民常會去的地方,藉此了解當地的飲食文化及在地特色。而這樣的觀察常常讓我發現許多城市或國家民眾的美學素養都很不錯。

不論是澳門紅街市傳統市場,還是美國托倫斯(Torrance)的wholefoods超市,蔬果的擺放不僅整齊,配色也很好看。即便這些地方可能有經過整體設計與規劃,但每攤或每區不同蔬果的擺放位置並不相同,顯見攤位老闆或超市人員都是有美學概念的。

從美學賞析到落實生活美學

如同李景文先生提到的美學教育應從鼓勵賞析開始,且不只從課堂中養成。如果大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多去欣賞美好的事物,並多加思考美形成的原因,也許是對稱的造形、整齊的排列、不突兀的配色,或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醒目效果等等。

除了賞析,也要進一步落實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許是家具的擺放、服裝的搭配、商品的陳列,或是店家招牌與街景環境的和諧程度等等。如此一來,美學教育便會形成生活美學,讓生活環境產生更多美的事物與景象。

本文圖文均轉載自: 酷青發聲@Cheers 專欄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

Share.

台灣互動設計協會理事 工業設計背景,平時喜愛觀察。以推廣通用設計為終生理想,透過撰寫部落格、寫稿、演講、授課、帶領工作坊、策劃展覽及研究計畫等多種形式在台灣推動通用設計已十年。著有《愛˙通用設計》一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