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大家有所不知,在手遊、通訊軟體大行其道時,其實工具類 App 也不遑多讓,根據 Flurry 的研究數據顯示,用戶花費在工具或生產類型的 App 佔總使用時間第三位(僅次於遊戲、生活與購物類型),不過,話又說回來,打造一款好的工具 App 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下讓我們來看看工具型 App 應注意些什麼吧!
文 / Flurry
簡單、簡單,還是簡單。
工具型產品的開發者最常犯的問題是什麼?太貪心。在產品成長的初期就加入許多不同的「特色」,原本是想要錦上添花,但是最後往往都得不到用戶的認同,其實,只要好好的經營一項特色(當然,這項特色也必須是用戶確實需要的),自然能跟其他的產品拉出區隔,為了設計出真正「簡潔有力」的產品,我們建議您可以從幾個問題與數據指標著手:
一、用戶有「意識到」你的特色嗎?
許多開發者會抱怨:「明明感覺設計的已經不錯了,為什麼用戶的活躍度仍是沒有起色?」我們發現,問題其實往往不初在產品功能不好,而是用戶根本沒有「意識到」該功能或特色的存在(可能是流程太複雜),也遑論要他們評論設計的好壞。
如何檢驗這項問題?
首先,您應該先思考產品的核心特色是落在哪項功能上,接著,透過分析工具的用戶分群(User Segmentation)功能,區分出「有使用過該功能的」與「沒使用過該功能的」客群進行數據量測,若您的產品屬初創階段,建議您查看「回訪率」這項指標,檢驗用戶忠誠度;若產品已邁入成熟期,還可以去比對更多不同的指標,如使用時間、使用頻次等,當然,這點會依您前階段產品假設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您的產品有真的解決用戶的問題嗎?
這項問題我們可以分成兩種層次思考:介面與情境,我們都明白,雖然用戶的確有某種需求,但是我們的產品或許不是唯一的解答,如果產品設計的不符用戶心中所想、用戶覺得不好用,那一切也就化為泡影,然而,這個問題有時候不出在介面本身,而是牽扯到使用情境的問題,您的產品或許單看需求不錯,但是若以目標客群日常生活的脈絡來看,您的設計或許不敷使用,開發者必須從用戶的角度思考介面與情境,才可以在眾多競爭者身上脫穎而出,然而,我們再次強調,我們的特色不需要面面俱到,一項簡單、但是深刻的解決方案已經足夠。
如何檢驗這項問題?
分成兩部分:第一,瞭解您用戶的生活型態,這點可以透過分析工具所提供的用戶基本資料(如人口統計變數、興趣)等了解到,如果您是 Flurry 的用戶,可別忘了用戶輪廓(Persona)這項強大的功能,更清楚地勾勒用戶面貌。
除此之外,使用時間與頻次也能幫我們形塑使用情境,如下圖產品,雖然使用的時間較短,但是頻次較高,可推測使用情境較為短促而碎片化。
第二,進行漏斗分析(Funnel Analysis),開發者可以設定一連串的事件,再觀察關鍵用戶大部分是在哪裡流失的,若進階一點可以透過假設驗證的方式,建立多組漏斗進行比對。
三、用戶對您的產品定位與您理想中一樣嗎?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買櫝還珠」的故事,在數位世界裡這樣的事倒也屢見不鮮,原因出在於用戶的行為會因其認定的方式而有所演變,開發者一開始以為自己的產品是以某某特典起家,但在用戶的眼裡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當然,您可能會問,無論他喜歡我什麼功能,只要他用不就行了嗎?然而,如果您的產品還在調整階段,這或許就是一個產品轉型(Pivot)的訊號,從產品成長的角度來說,意見領袖也會以他最印象深刻的特色與他人介紹您的產品,這件事也回歸到了文中一直反覆強調的:「簡單」,如果我們的產品特色包山包海,試問,意見領袖要如何散播我們的產品?
如何檢驗這項問題?
除了前述提過的漏斗分析外,您也可以直接觀察用戶流程(User Path),或直接將事件記錄(Event Log)打開,瞭解用戶都是如何在使用我們的產品的,在此請特別留意事件參數的不同(Parameter),這常常是細微洞察的基礎。
需求導向的工具型產品
讀到這邊,您可能會遲疑:「不是所有產品都是這樣的嗎?」事實上,以用戶為中心的觀念是一樣的,但是大家需要特別思考一件事,工具型產品不像是遊戲類、娛樂類型的產品,用戶使用的情境是比較瀏覽導向、探索導向的,工具類型的 App 是為了解決生活上面臨到的問題(Pain Point),比起遊戲,它更加需求導向,不要將用戶的注意力分散了,今天就用這些指標幫助您的產品成長吧!
文章轉載自:Flurry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