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不代表一定要攻擊別人,踩著別人向前走,才叫做狼,才叫做成功。我在社群內看到的是共享共成長,他們在大會後相互交流著工作坊資訊,不藏私的和別人討論心得,他們或許知道,對你好,日後才會有一條活路。
文 / 鄭雅中
前兩篇從員工和老闆的角度討論了兩岸的差異與可能性後,這篇就算是三部曲的最後一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討到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台灣的設計科學生還可以嚐試些什麼?來保有我們僅存的一些些優勢。
一部曲,員工觀點:用一台 Macbook Pro 的錢,去認識了中國的互聯網產業
二部曲,老闆觀點: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看中國互聯網市場高薪資帶來的挑戰
在近 20 個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後,仍被時差侵襲的我,今天睡醒看到了 @Richard Tsai 在 Facebook 上的一則留言,大意是在 2013 年的 UXPA 大會上,一位中國的工作者在畢業十年之後,歷經的工作經驗是 Alcatel、google、intel 等知名大企業,在大會時也已經站上講台當講師,談的是帶領團隊的限制與挑戰。
還記得在最後一天,唐玄輝老師在閉幕演講「為真實社會而設計:用戶體驗服務的新世界」裡提到設計師的社會責任,讓身旁許多大陸設計師都豎起了大姆指,稱讚了台灣設計教育的情懷。當中也有大陸的設計工作者,提到了他的觀察「台灣的服務體驗設計已經內化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這是大陸仍然追不上台灣的地方」。又或者是新認識的夥伴,也不斷的讚許台灣的人文精神,並說出了「台灣的設計還是領先著大陸」。
然後呢?我看到的仍是因為大環境造就出格局、高度、薪資、機會等明顯的差異,繼續存在於兩岸之間。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說好了,機會。這次認識的幾位年輕設計工作者,他們都有著一樣的態度,在他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他們就積極的參與 UXPA 大會,或是成為自願者(註:大會僅提供食宿給自願者,像是機票交通費用,他們得自行負擔),暑假到知名企業實習,試著較其他同學提早拿到入場券。他們眼中的確流露出了「積極」,至於這是不是某些撰文者口中的「狼性」,我不予至評。當機會來了,積極的人自然就乘著風而上。
但積極不代表一定要攻擊別人,踩著別人向前走,才叫做狼,才叫做成功。我在社群內看到的是共享共成長,他們在大會後相互交流著工作坊資訊,不藏私的和別人討論心得,他們或許知道,對你好,日後才會有一條活路。
如同美國這樣的大市場國家,中國的同學給我著相同的感覺。他們很小就知道,出生長大的這個城市或許不會是他們永遠的家,大學換了一個城市,工作換了一個省份,跳槽再搬一個家,這些移動對他們來說稀鬆平常。如果從小就有這個認知,那麼到異地工作,對他們來說就不會如此沉重。
如果台灣的學生也開始有了這個認知,我的意思是,因為中國公司能提供的格局、高度、薪資、機會都較台灣好,將來有一天要離開台灣去外地工作,那麼還在學的你,可以嚐試做些什麼?
我會建議以下五點:
- 多參與國際事務機會,認識新朋友。這些國際事務的範圍很廣,像是研討會、交流、甚至旅行都算是,廣泛的接觸台灣以外的文化,讓自己多一些衝擊。
- 積極準備與工作接軌的機會,比方暑期實習、大會自願者。這些活動可以認識很多真正的工作者,他們有些去大會只是去招募員工的,俗話說見面三分情,有機會和這些工作者碰面聊聊天,遠比上人力銀行丟履歷還的有效率很多。
- 放下成見,廣納百川。身為設計者需要的是廣泛的生活體驗,將心中的成見撇去,敞開心胸的去體驗各種文化,對於未來的設計將會非常的有幫助。
- 大膽投資自己。雖說投資有賺有賠,但不投資自己絕對賺不到錢。對於學生階段的自己,因為還沒有收入,針對開銷總是斤斤計較。但太過於算計的結果,可能就是因此失去了很多機會。從許多大會自願者身上的行頭,我看到了他們(或是他們父母)的投資,這些投資在世人眼中或許是享受或奢華,但相對的他們已經具備了這些生活體驗。(當然,投資請量力而為,為了不必要的開銷去借錢或從事非法行為是筆者不願看到的)
- 了解自己的土地,增強設計深度。台灣經驗目前在兩岸三地,甚至亞洲地區仍保有一定的潛力,透過深度了解自己的土地,將台灣文化的調性遷移至設計精神中。不管是台客文化也好、人文關懷也好,這些都會一直是台灣的強項,也是中國設計師永遠無法取代台灣的一部份。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80 後的我,十年之前剛離開大學,曾經太過年輕,年少不更事。十年之後,覺得只要現在開始,都算還不遲。美國、歐洲或許距離太遙遠,但近在眼前的亞洲和中國,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選擇呢?
以上圖文資料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啊不就好棒棒
訂閱 vide 最新訊息: vide 臉書粉絲頁 http://facebook.com/vide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