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台 Macbook Pro 的錢,去認識了中國的互聯網產業

0

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建全的晉升制度、完整的薪水結構、宏觀的公司願景,台灣的科技公司還在討論年輕人是否應該準時打卡、薪水不能發太高、權力不能下放太多。當 80 後可以在中國公司當中階幹部,甚至 90 後都可以當小主管,他們看重的是能力而不只是資歷時,台灣的公司還在要求年輕人要敬老尊賢、按步就班、腳踏實地。結果台灣公司的未來,都被一群曾是戰後嬰兒潮的 60 後佔領著,但這群人卻拿著對岸優秀年輕人的大旗,回頭打壓台灣年輕人。

文 / 鄭雅中

這次參加了 User Friendly 2015,基本上洋洋灑灑前後自費花了近六位數(美國來回機票、食宿、門票、工作坊),我原先定調這次的目的是,去認識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找工作,又或者更精準的說,透過接觸參與大會的人群們把妹體驗、瞭解、觀察中國的互聯網工作者們在想什麼、做什麼、甚至未來目標是什麼。這篇筆記不能算是一個記錄,倒比較像是人物側寫,我試著從談話間抓取台灣與中國最大的差別,看看能不能提供大家一些思考與討論的空間。

2015-11-14 18.01.50

燕子是一位小女孩,整整小我 10 歲,剛從大學畢業一年半,但卻已經有兩年的工作經驗。原來是在她還沒離校前,就已經開始工作了。在言談間,她很清楚的告訴我她未來要追求的目標,像是半年後她的男友即將到美國念碩,她在思考是否應該要辭職。燕子擔心的不是工作,也不是沒有收入,而是「我到美國可以幹什麼?」「如果我到美國再念一個學位,我應該要念什麼?」之類的問題。對於身邊朋友的職涯發展,她也很精準的提出了「我在 A 公司是多少職等,而你在 B 公司是某個職位,我們必須要爬到某個位子再跳到 C 公司,比較不會浪費時間」之類的想法。

阿齊是中國某電商設計部主管,前一晚是在約好去唱歌的場子上認識的,到了 KTV 沒多久,他接到一通電話人就不見了,直到兩小時後才回來,當時我們也已散會。他離開的原因是,回去處理公司的事。後來隔天在工作坊後約了喝咖啡,東南西北的聊了兩岸電商的差異、美國電商的特性、交互設計的特性、甚至是兩岸到底會不會統一的問題。他的眼神中我清楚的看到攻擊性,撇開政治如信仰的問題不說,他的言談有條不紊,邏輯正確。在討論中,他不斷的反思他公司在互聯網全球化衝擊下的機會與可能性,而我只能和他聊聊我使用電商的經驗。

2015-11-12 11.09.30

在第一天的歡迎晚會上和小傑打了照面,之後每天早上九點都準時的在大講的場子裡碰到他。穿著乾淨整齊的他,看就知道不是設計人。小傑是金融保險集團裡的高級產品經理,對於金融產品有特別的看法,「不就是打擦邊球才能賺到錢嘛,政府雖然只告訴你什麼事可以做,就算你做了他沒說可以做的事,出了事有人能負責就好」,「中國政府要的是出了事,能有解決辦法,先做,再調整就好」。從簡單的兩句話看出兩岸最大的不同,一樣是沒有說可以做的事就是不行做,但出了事卻是兩個思維。

兔兔也是一位充滿熱情的小女孩,自從第一天在工作坊同一組後,加了微信群,她很熱情的跟大家說,她住深圳,有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問她。我想後來應該只有我一直問她我該去那買書跟該去那洗衣服吧。當她知道我們一群人要離開之前,更是熱情的說要來找大家聚一聚聊個天。我也從她那認識了她的主管「鯨魚」,當我問她未來的職涯規畫,她說了「無所謂,我們是一個團隊,大家去那我就去那」這樣一段話。原來,她們一群人也是從中國南方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跳出來的,那種「大家來我就來,大家走我就走」的想法,目前我還辦不到。

2015-11-18 17.57.37.jpg

鯨魚是兔兔的主管,根本就是工作狂,打從第一天認識他,拉著我聊互聯網聊到我連第一個大講都沒聽到,到了那天中午吃飯也都在聊,整個午餐一小時他根本沒吃幾口飯,這人根本就是那種沒有時時刻刻想著公司的事就會吃不下睡不著的人。就算到最後一天,大伙一起去聚餐,從晚上 6 點半到 11 點半整整五個小時,都沒有停止思考工作的事。他桌上放了一本書「如何把使用者經驗融入公司思維」(書名不確定是否正確,但大概是這樣子的書),他開的會也是和公司高層討論「未來發展」的高度,重點是,他年紀也和我一樣大。

看著燕子,我反思曾經 23 歲的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沒有這樣的膽識。
看著阿齊,我想不透為何曾當過主管的我,沒有這樣的高度,也沒有這樣的視野。
看著小傑,為什麼年紀一樣的我們,對挑戰政府的新創態度就有差異?
看著兔兔,衝擊是為什麼 33 歲的我,還沒有自己的團隊,有人願意相信我跟我走?
看著鯨魚,我在想為什麼我沒辦法帶著一群人往前走,為什麼我從來不是工作狂?

以前我一直很不認同一件事,常常有人撰文說台灣的年輕人多不努力、多沒出息,人家中國青年多厲害、多積極,我現在完全同意了,原因很簡單,我、的、確、不、如、人。

2015-11-15 15.17.50

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建全的晉升制度、完整的薪水結構、宏觀的公司願景,台灣的科技公司還在討論年輕人是否應該準時打卡、薪水不能發太高、權力不能下放太多。當 80 後可以在中國公司當中階幹部,甚至 90 後都可以當小主管,他們看重的是能力而不只是資歷時,台灣的公司還在要求年輕人要敬老尊賢、按步就班、腳踏實地。結果台灣公司的未來,都被一群曾是戰後嬰兒潮的 60 後佔領著,但這群人卻拿著對岸優秀年輕人的大旗,回頭打壓台灣年輕人。

你說要我們怎麼信服?
如果說台灣也有這樣的環境,我們是不會輸的!

後記:其實換位思考,公司經營者相對也有其困境,平衡報導可參考下一篇「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看中國互聯網市場高薪資帶來的挑戰」一文。

以上圖文資料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啊不就好棒棒

Share.

我是鄭雅中,我是Vic,我是小排。長期關注數位學習、教學設計、教育、媒體、人機交互與服務設計。曾服務於網路社群、電信服務規劃、自由撰稿媒體等產業。也做過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案設計,包括成人教育、醫療、盲人輔助、線上購物、社群、整體服務規劃等等。希望未來可以透過開設一間專門解決問題的全設計公司,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如果開不了公司就開一家以 UX 為主題的咖啡店吧!到時歡迎大家來找我聊天,並隨時和我聯繫netting@gmail.com。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