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NOR
兩年前通用設計空間評估案後,我開始對於生活空間產生了興趣,也開始在自己的生活觀察清單中,加入了住居的生活需求。人在生活空間中的需求,我們不能只看當下的需求,我們會有未來的需求,以及跟他人共用的需求。希望藉著本文,有機會引起一些討論,或許,希望也能形成另一次研究案的開端。
放入時間因素的空間設計
兩年前的通用設計空間評估案,我們探討了住宅空間內的時間性,也就是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對於居的需求會產生變動,但是在人生總是在追逐房價的現實中,我們很有可能只會買一間「起家厝」。也就是可能在一間房子中,度過超過 40 年。其中,除了房屋結構內部裝潢外,在家裡可以做甚麼,不同年紀當然會有不同需求,所以房子與周邊的可塑性變成相當重要,這時通用設計就是可能的解法。
通用設計空間案結束後兩年,社會的氛圍以及解法的演進開始不同,有些人會死守一間房,但也有一群人,選擇跟其他人同住一間房,台灣,開始了共居時代。共居不同於同居,一群人在保有私人領域為前提下,跟其他人生活在部分重疊的居住空間中,所以跟同居的完全重疊不同。
重疊空間形成的生活多樣化
重疊的空間,開始變成居住的主軸,不同的主軸可以將相同生活價值的人串一起共居,延伸出居住型態的多樣演化。重疊空間可能是間小讀書館、可能是間共食廚房、可能是家小電影院、也很有可能一間準公開酒吧,讓一些為了興趣外出的人,因為興趣的事物就在重疊空間,所以待在家的時間變多,同時跟共居人的互動也變多。
而這樣的重疊空間,也有可能成為共享空間對外開放,形成了一個可以幫共居者增加收入的獲益空間,所以多花心思在居住空間,也可能會帶來利益。試想,讓自己住的舒服也能帶來收入,這是過去沒有想過的事。
當不同生活價值存在重疊的生活空間
當共居逐漸在都會中形成小眾文化後,重疊的空間吸引相同的人,這是在 Maslow 需求理論中,屬於社交層次的階段,讓一群已經滿足安全需求的人,共同協助彼此提升到社交層次,進而邁向尊重需求。但是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中,每個人的人生階段與社經地位不同,還是會有一群人在居住議題上,在安全需求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偶爾退轉在生理需求的滿足,能遮風、避雨、冬時要暖、夏令要涼,所以思考的居住需求,還是在冷氣電扇、門鎖、鐵窗、熱水器。另外,就是有沒有人照顧你,我有沒有能力住得起。社會氛圍開始思考,用「填補」的概念,形成另一種共居。
需要人照顧的人,有房;無房的人,有能力照顧別人,所以「青銀共居」形成了另一種生活型態。這不是由相同價值形成的生活型態,而是不同的生活需求所形成,所以並不是共同營造生活,而是相互填補生活缺口,因為還不到社交層次的需求,所以權利義務的磨合成為生活型態的主軸,在日常生活忙碌,心靈生活空虛的情況下,追求和諧的氣氛,是維持共居的主要條件,所以青銀共居,讓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在相同的居住空間下,開始了「新和諧時代」。
看不見心境聽不到心情
青銀共居在很多國家都有成功的例子,「照顧」不是共居的主軸,而是不從社會抽離的生活方式。安養院的空間讓相同年齡的人住在一起,但是相同的生理年齡底下,卻是不同的人生經驗,還不覺得老,為何要養老?讓生活中一直有不同年齡的人,不需要外力來定義自己的「老」,忘卻生理需求,強調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樣的生活型態,建立在青年人進入生活,並給予青年人在居住議題上,滿足生理與安全的需求,這是青銀共居的概念。
我們面對老年人,面對青年人,面對不同的人,我們很難理解心境,探知心情,在不同的人生與生活體驗下,我們很難主動的理解他人,尤其是處理一群人的議題,所以在共居議題加入解決社會現象的目的,在重疊的生活空間中,也重疊了不同世代的心境心情,「如何和諧生活」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不能馬上作結的青銀共居未來
本文沒有答案,畢竟沒有足夠的觀察可以做為參照的資料,在台灣的青銀共居,我只想提出一個提醒。
「需要人照顧的人,有房;無房的人,有能力照顧別人」這是青銀共居推行的想法,但台灣的社會現象,老年人需要人照顧,但可能無房;需要照顧人的青年人,但可能也不會照顧人。如果青銀共居的權利義務需要社會福利與生活規約的協助,磨合的角度,生活空間中所有人的心境心情,這就需要更多的觀察與理解。「試行」需要很多考量,因為,我們測試的是青銀兩代的人生。
我們需要更多觀察研究,思考共居的「新和諧時代」。
授權來源:共居之後的「新和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