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曾寫過一篇文章稱讚過 Spotify,這次忍不注還想再來一次。理由很簡單:除了滿足使用者的基本期待,他們也為產品添加了驚喜,非常值得從事產品服務的人學習。
我已經是 Spotify 的忠實使用者,會員年資大約兩年,因為坐捷運上下班來回需要兩個小時,基於排遣無聊又不至於浪費生命的動機下,Spotify 和 Kindle 是我隨身必備的兩大神器。也就是說,它們已經融入我的日常生活,不需要再為我多做些什麼,每個月我還是乖乖的繳錢。
這一年來,確實看到 Spotify 為使用者付出的努力,期間不間斷推出新功能:「每週新發現」、「Release Radar」、「Daily Mix」等,有的好用,有的用來無感,但始終還是能夠感受到他們為產品持續努力的誠意。
就在今年即將結束的前幾天,收到一封來自 Spotify 的會員信函,標題是「2016 年音樂精選:您的專屬歌單與資料分析」,內容非常可怕的記錄了我這一年來的聆聽行為:
首先第一幕就是個震撼彈,呈現在我眼前的這張表格,紀錄了我這一年內花了多少時間聽音樂、聽過幾位歌手以及幾首歌曲, 22,507分鐘/年,好像蠻超值的…
接著是些其他排名,最常播放的歌曲排名、最喜愛的歌手、最喜愛的音樂風格、最愛在哪天播歌(是因為星期三是藍色的嗎?)
最後,在這些資料分析完的同時,再奉送一份我的專屬播放歌單,也就是屬於我的、為我量身訂做的 2016 年度精選輯,完美的為一整年做一個總結。
乍看下他們確實為每一位使用者客製了一份專屬年度禮物,但其實這些資料卻只是最基本的個人行為分析資料而已,並沒有什麼亮點。
我覺得數據資料除了分析的用途,如果稍加利用包裝,也能搖身一變成為令人感動讚嘆的花火,否則它只會當個肥貓,大喇喇的佔著磁碟空間不斷增肥,徒增我們的 IT 成本。
# 大數據這樣玩很有梗
# 誠意很重要,使用者不是拿來耍的,是拿來疼的
本文授權來源:James Lei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