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承毅
(6/24-25大橋頭社區設計工作坊會後記,把對於大橋頭的一點依戀留下點文字,僅以這段雜文來感謝兩天來所有夥伴的參與共創,期待這座被台北人所遺忘的奇幻慢城再生後的未來….)
▲大橋頭社區設計工作坊認真的夥伴們
當大稻程的文藝復興早已成為台灣文化人茶餘飯後的話題、很難想像跨越車河洶湧的台北橋另一側、隱藏著這樣的一座慢城……
過去我們多半是擦邊球似的透過不同的脈絡、試圖來認識這個彷如被時間凍結在歷史長流中的節氣、索性米食的氣味、與清茶的餘韻、讓它避免隨著生猛的角頭文化進入歷史的灰燼裡而不復存留。
這是個五感觸發的場所,總使你是那樣不敏銳,百年內時空錯置下的各式建築,因發展停滯諷刺的就出現在方圓幾呎的範圍內,視覺的多元性與精彩,成為路上觀察的首選。
當然老聚落的紋理,廢墟的線條與植物隨遇而安所展現出的強韌,看到一種閒置中的生命力,如同緩慢步調的街廊中,總會不時出現一台台熟門熟路的機車呼嘯,這樣衝突的美學,有生活感的成為這邊的日常。
聲音在這裡不是你可以預期,街坊鄰居間去脈絡的聊天默契,清茶館一陣陣老歌的回味,還有炊粿的汽笛聲,就不提機車的喇叭聲與及角頭廟店內傳出的小法清壇,充滿生活感的聲響,不打擾是的存在於巷弄間。
▲大橋頭之美就在巷弄間
處處充滿廢墟是多數外來者的鮮明印象,相信對許多曾在這邊呼風喚雨一時的家族來說,這是一種多麼出於無奈下的不作為,當然街廊因為他們更顯得寂寥,而仍活在這個脈絡下的人們呢?雖然他們老了點,但卻在生活中處處展現生活智慧,這是一種樂天,還是強韌的生命力展現….
說到慢與靜,就不能不提到貓咪,那天在工作坊,大膽的把這些居民貼上「貓咪性格」的標籤,要說的是這裏的人兒不僅彼此熟知且具強烈領域性,如果你不小心闖入,將進入監視火網而不自覺,這裡的道路自成一格,你的蹤跡將被掌握,就在你沿路遊逛中,相信我不用太久,就會有個按耐不住性子的長者,帶點兇猛的問你「你要幹什麼?」,不要怕,這樣的語氣,只是一種自然防禦下展現的好奇。
這邊的慢還有一種都市中久違的奢侈,在這邊你可以很輕易的在磚牆上找到一隻隻的貓咪,也可以在各個路口看到三五位老者、他們很安靜,也很有默契,可以在不打擾彼此的情況下、各自姿態的端坐好一會兒、不需要硬是要擠出言不及義的話,不需要相互依偎,悠遊自在,是他們共同的默契,也許不是沒煩惱,而是煩惱了五十年問題也沒得解決,所以放空成為大家的最大公約數。
毫無疑問,這是一座慢城,台北城內,最近也最遠的聚落,被遺忘的背後讓他留下緩步的一切。這裡的巷弄紋理適合這腳踏車與機車穿梭,當然隨意步行才是這裡的風格。慢是它的生活節奏,自然而然讓這裡成為現代人追求的療癒之地,可認識發呆做夢、享受午後陽光下清閒與溫暖。
奇幻是我給他的另一個驚嘆,就在大橋頭捷運站邊,熱鬧延三夜市的巷弄裡,兩個街廓大小組成的傳統聚落,所呈現出的元素交錯,讓人有一種久違的混搭感,傳統,現代,過去,現在,落後,進步,衝突,和諧,緩慢,匆忙,廢棄,新生…..這裡每個詞都適合,也都不適合,因為我們總是微觀的看著他一角,而沒有親炙真正的它,它絕對比我們想像中的更複雜,但其實又單純的讓你覺得可笑。
在工作坊結束的後一天,留下這些字句,是一種感嘆,是一種紀念,如果你有心要來造訪,你會發現他的樸質之美,不同於大稻埕的華麗,也沒有大龍峒的文氣,但在看似自卑的背後,其實有著一種你不懂的自信,就等待有心人來欣賞。
▲大橋仲夏記登時行
它是大橋頭,如果你跟它夠熟,更歡迎直呼他四坎仔或草埔仔,台北最後一座慢城,它的慢,出自無奈,但早已成為風格,隱身在城市的一角。
曾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