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科大工商業設計系副教授唐玄輝:留住台灣 UX 人才,產學需齊力合作!

0

台灣早期的傳統產業十分看重產品設計,但是近年由於產業的轉型及大量的設計畢業學生,因此呈現僧多粥少的狀況,反觀,使用者經驗、介面設計,甚至是服務設計等軟性設計的人才需求則向上攀升。

圖片提供:設計資訊與思考研究室(DITL)
2013-01-19 2013-01-19 10.46.54

文 / 翁逸姝

在過去,硬體開模就是百萬、千萬起跳,往往要等到第一輪產品賣完,才會有第二輪,無法即時修改,但是軟體與介面的修改,成本較低速度更快。以 Apple 產品為例,每一代外觀相似度極高,顯示硬體設計達到瓶頸,同時也說明資通訊產業已經將硬體重心轉變至內容端,甚至是著重在使用者的經驗上。

此情況也反映人才需求發生劇烈轉變,然而,台灣學界在設計教育領域,對使用者經驗的傳授卻慢了一步。近年來,在許多民間工作坊以及 UX 活動的推波助瀾下,使用者經驗的觀念漸漸地受到了重視,一方面是符合業界需求,另一方面是認為使用者經驗(以下簡稱:UX)對設計師是有益的。

因唐玄輝原本是從事設計認知,結合設計跟認知科學,現在只是把研究對象從設計師轉變成使用者,研究方法相同,成果彼此關連。另外,對於 UX 從業者而言,不管是資訊網路、介面,都需要把研究與設計合併一起完成,這對於設計師的知識累積是有幫助的。

唐玄輝認為,UX 可以幫助設計師更加掌握對於「人」的瞭解,這也是令他相當著迷的地方。

懂人,才能做出合適的產品服務經驗

UX 的核心,就是為人做事情!對於人的瞭解,在 UX 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僅僅是瞭解一個人,還要懂得使用者的身心靈狀況,甚至是期望,進而幫助使用者設計出合適的產品服務經驗。

對人的了解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掌握,需要透過 UX 的方法,找到目標族群後進行研究,如果對目標使用者累積2至3年的 UX 研究成果,將累積驚人的相關知識,將有助於設計成果的創新與突破。

如何培養對於人有深刻的體驗方法?唐玄輝說,「真實、認真去面對目標使用者,而不是透過照片的想像;並藉著訪問、觀察,甚至是與目標使用族群一起做事、融入其生活。

唐玄輝研究室2013年進行 iCAN 專案,從一開始如何做 UX 的部分,到中期與資工系合作開發原型,以及後期的商業模式運作,最後到產品上市,此外,還要思考如何在特殊族群裡,讓使用者瞭解設計的價值、以及如何讓使用者認同這是有幫助的,所有過程經過不斷測試,是目前最令他期待的專案。

使用者懂你的產品嗎?

當提到 UX,不單單僅是 UX,唐玄輝認為還牽涉到,設計師對目標使用者族群的瞭解與詮釋是否正確?運用的科技與介面設計,是否真能改變目標使用族群的生活經驗?亦或讓使用者覺得更複雜?

唐玄輝提到,若站在商業模式考量的角度,因科技與介面涉入,所以不能期待公益產品是無償的。

他補充說,在產品(iCAN)要上市前,處理了很多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一開始是以公益為目標,但真的做免費公益的話,2012年 iCAN 計劃就會中止。

原因是所有的軟體(iOS、Android)系統,改版太快,原先的版本也必須跟著調整,所費不貲。在考量讓使用者受惠前提下,決定 iCAN 要用商業模式,才能持續下去,「並不是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而是產品要上市,就要永續經營,因此在期待公益這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能用免費的角度來看。」

學術界VS業界在使用者經驗上的認知有什麼不同?

唐玄輝分成四個部分來說:

(一)、商業模式:學術界在最後階段討論,而業界則是在一開始就討論。

(二)、台灣大部分的廠商根本就不管 UX

主要原因是台灣廠商多數沒有自主廠牌,大都是代工模式,因此台灣大多廠商在產品操作上,並不太瞭解 UX,在公司的立場,只在乎該產品是否會賺錢?因此台灣大部分的廠商對於 UX 的掌握,只能說還是太淺。

「台灣如果要創造品牌,首先對於末端使用者的掌握要很明確,但目前這是品牌委託商的 Know-How,當消費者有很棒的使用經驗,回饋到是品牌供應商,並不是代工者。」他指出。

(三)、在台灣,設計部門位階並不夠高,不具有拍板定案的決策權,那為什麼現今 UX 會崛起?

因為硬體已經做到極致,大家都差不多了,只好來比 UX。舉例來說,做智慧電視的 IC 晶片廠商也要做 UX,為什麼呢?因為 IC 的競爭已經無法拉大競爭差異,當使用者打開電視,其電視的選單、介面的設計,反而成為決勝的關鍵,因而讓廠商需要 UX 背景的人才。

(四)、修改 UX 的特色是腦力密集,但資源消耗低。

台灣的人才很多,所以適合從事軟體創新。目前對於 UX 的市場需求,唐玄輝預估是5年就會飽和。台灣產業界如果可以好好把握相關人才,將會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設計人才如果可以把握這一波的需求,將可有更好的發揮空間。

但台灣業界對於設計師的瞭解與運用,其實並不好,產業界的反應是慢半拍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唐玄輝認為,「學術與產業應該是一起合作培養人才,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術要提供很棒的人才,而產業卻不認真的去培養人才。」舉例來說,很多台灣學校拿到國際級設計大獎,顯示出學術界的人才訓練已經可以媲美國際水準,但是當這些人才進入業界之後,卻逐漸消磨掉沒有發揮應有的實力。

「並不是說台灣沒有人才,而是業界沒有給於這些優秀人才一個公平的對待。」他有感而發地說。

「以他研究室的學生為例,2013年畢業的一位同學拿到了3個 offer,一個是台灣最好的公司,另外兩個是大陸的國際公司,但是大陸的起薪是台灣的兩倍,不用加班,且週休二日,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選擇了哪裡,可想而知。」

當業界在說學術界沒有提供好的人才時,但好的人才卻拼命往國外走,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也值得台灣產業界深思。

台灣缺乏舞台,人才嚴重流失

唐玄輝在「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主要分享的觀點包括

(一)、對於產業部分,台灣的設計教育品質是好的,無論是學生的驅動力或是能力都在水準之上,產業界應該要把握機會,給予這些人才空間、機會。

(二)、台灣的產業面臨很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國外的產業變動很大,但是國內沒有動靜,這是一個危機。

(三)、台灣的設計教育,應該是要進入 UX 領域。

UX 比較像是一種想法,需要包含其他的實作能力,例如國外很多學校,都是一半教資工一半教設計,有實作能力也有思維模式,但是台灣的設計教育目前並非如此,如果台灣能夠推行,對於產業與學界都是好的方向,只是這種跨領域人才的培訓,是很大的挑戰。

UX 是一種思維模式

UX 並不是一單純學科,學完就好了,而是一種思維模式(mind set)。唐玄輝對於想要從事UX領域相關工作的朋友,提供了兩點建議:

(一)、想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加上 UX 背景,例如:自己是工設背景加上UX的知識。

(二)、在 UX 領域內,有一個核心,就是讓社會更好。

因此如果在設計的過程中加入 UX 的想法,或許就可以激發出不同於西方設計的思維,同時也加入東方傳統元素,兩者結合則有機會發展出新的設計趨勢。

唐玄輝強調,「設計教育目的就是要在有限的資源下改善使用者經驗,並不是要搖旗吶喊說一定會改變這個社會,而是要持續去做,有心去做,很多事情都會有一點一點的改變,這是UX很有趣的地方。」

文章轉載自:Happy UX 2013 快樂使用者經驗設計論壇

 

Shar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