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RSS Facebook Twitter
Vide
  • Home
  • 設計
  • 研究
  • 產業
  • 團隊
  • 教育
  • VIDE 徵求作者
Vide

HackNTU 千人競賽黑客松見聞

0
By 蔡 明哲 on 2015-08-24 教育

文 / 蔡明哲

應邀 2015 HackNTU 擔任評審,有機會參與這場盛會其中一小部分,紀錄一些近距離觀察分享給沒有機會參加的朋友。

黑客松是指程式設計馬拉松(hackathon / 駭客松),程式競賽在資訊工程領域已經行之有年,近十年來的競賽作品大量以網際網路為主題,最近則以手機行動應用,近期則結合了 Maker / 硬體 / 物聯網等概念。這場 HackNTU 也是一樣,雖然沒有辦法全部組別都看過,大致感覺做網際網路應用題目的人較多,可能是網站程式技術較容易一些吧?有幾組結合了硬體裝置與感測技術,例如 VR 眼鏡,四軸飛行器,紅外線感測,雷色光感測,甚至有一組做了腦波感測。

棒球九宮格
棒球九宮格, photo by Richard Tsai
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違規停車自動偵測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學術論文輔助彙整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學術論文輔助彙整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街道淹水通報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街道淹水通報系統, photo by Richard Tsai

這場 Hackathon 參加者可能超過千人,評審團近百人,工作人員可能超過 200人(後來主辦單位跟我說是工作人員約 120人),規模非常龐大,台大學生動員組織能力真是驚人!不過光靠人多也不一定能辦成,這樣的規模如果以我個人經驗估計,或許要花上將近一年才能執行出來。

主場館, photo by Richard Tsai
主場館, photo by Richard Tsai

2015 HackNTU 的黑客松活動表訂時間大約兩天半,不過主辦單位花的時間應該超過許多。對參加者來說,活動報名之前就組隊找題目,應該也有不少組別提前開跑準備了。

全部競賽團隊有200多組,平均分配到近百名評審,我分配到其中的16組,幸好大會安排了評審助理,隨行陪同導覽尋找每一組參賽者,由於大會安排參賽組別座位並沒有固定順序,而是散落在場館各處。如果沒有助理幫忙,想找到正確組別相當困難。

場館的正前方是主舞台,參賽隊伍多到容納不下,又在地下場館開了第二區。場館前後都有飲水食物供應,側邊則是贊助廠商的攤位。依照過去的活動經驗,我覺得最困難的場地規劃問題之一是電源線路配置。千人同時參與,所有的參賽者都需要使用到電源跟網路,場館本身是台大體育館,要設置各種線路給所有參賽者使用,是件讓人頭皮發麻的大工程。這麽多人參加的室內活動,空氣品質仍舊保持清新涼爽,這點也讓我非常佩服。

食物櫃, photo by YuTin Liu
食物櫃, photo by YuTin Liu

這場黑客松的競賽流程先由評審團分別評選,最後彙整成績排出前 10 組,再由這 10 組上台 demo。在 demo 過程後,所有評審針對 10 組再打一次分數,然後得出最終名次。

最後十組的題目跟作品:

「城市鐵人」以城市為運動場域,將真實的鐵人三項運動,縮小化/迷你化/分散化,藉由手機或穿戴裝置將跑步/游泳/單車運動紀錄為鐵人競賽成績。

「Hearme」開發出即時手語辨識系統,使用 Intel 開發板搭配 Leap Motion 紅外線偵測,即時將手語影像轉換「翻譯」成語音輸出。上台展示時無法順利 demo,不過他們表示能夠辨認:你好,你,謝謝,請,加油五種手勢,相當有趣。

「uHu」把臉書社團購物拍賣,轉變成系統結構的拍賣服務,解決臉書社團介面的問題,提昇購物體驗。這組的實用性很高,我覺得很有機會變成商業服務。

「lexicon」也是我覺得很實用的作品,他們針對學術文獻搜尋及歸檔不便的問題,設計了便利的彙整紀錄功能。如果能夠開發更完整,對於學術研究有需求的老師跟同學會有很大幫助。

「RESCUE.DRONE」來自美國加州,上台簡報時抱了很大的四軸飛行器上台,可惜沒辦法 demo。概念簡單而實用,結合無人機與紅外線感應偵測人體位置,來尋找受災民眾。

「Twig!」也是來自國外的團隊,展示過程比較完整,結合微軟的雲計算來辨識影像並轉換語言,發出合成語音,對於不同語言溝通有一定的幫助。這組成員只有兩人,但是展示時非常從容自信,也很有趣,獲得現場的掌聲很多。

MovieMatch 是以電影為主題的交友平台。還有 Din.Ben.Don 及 bentogo 這兩個作品是以找美食/訂便當,結合分享經濟的概念來設計。電影/美食是學生競賽活動中經常出現的主題,比較不容易展現特色。

「Smart Station 智慧驛站」是智慧郵筒系統,結合感測器,讓信件投入郵筒後將資訊即時傳送到雲端,使用者可透過 App 即時追蹤郵件的位置和動向。

除了這十組之外,還有一些特色作品,例如:「工程師秀秀」,透過腦波裝置測試使用者的勞累程度,並依程度隨機在畫面中跳出精選的帥哥美女圖,撫慰勞碌工程師疲倦的心靈,這組獲得這次黑客松競賽的人氣獎第一名。

工程師秀秀,透過腦波裝置測試。 photo by YuTin Liu
工程師秀秀,透過腦波裝置測試。 photo by YuTin Liu

在這三天活動中,參賽者花了很多心思耗盡體力,活動到了第三天看到不少人直接趴在桌上睡覺休息。但我感覺主辦單位工作人員精神體力驚人,參賽者拼命趕進度不休息,工作人員大概也不能休息。真的羨慕年輕人體力,即使到了最後階段,還能處理評審團提供的大量成績數字與 demo show。

photo by Richard Tsai
photo by Richard Tsai

這麼大規模的活動,在短時間內實現許多技術與創意,真得很不容易。唯一覺得比較可惜的是評審團與評審機制,包括評審專長與參賽作品關聯(例如 Open Data 應用,硬體控制等分屬不同專業),評審範疇(甚麼要評審?甚麼不應該列入評審?),評審機制(方便有效的紀錄與彙整)等。

雖然經常參加比賽的人會說參加過程遠勝於結果,不過當評審規則不清楚時,台上參賽隊伍屢屢被評審問到商業模式有關的問題,應該是很傻眼吧?我覺得既然是黑客松,讓參加者一起開開心心的玩技術,做做應用,這是最棒的,況且三天時間也來不及完整思考目標使用者需求或商業模式。

主辦單位正在陸續彙整更多相關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追蹤他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hackNTU,也請業界朋友多多鼓勵這群熱血青年們。謝謝 HackNTU 的熱血跟投入,希望明年還能繼續參與 HackNTU!

hackntu2015-main-visual

 

Hackathon HackNTU 黑客松
Share. Facebook Twitter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 Article資訊圖表的資訊元素、設計元素
Next Article 從旅展攤位設計來談脈絡思考
蔡 明哲
  • Website

悠識首席體驗架構師暨HPX 社群創辦人,致力於推動以人為本的設計與規劃理念。 悠識 http://userxper.com HPX http://hpx.tw

Related Posts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OpenHCI 人機互動工作坊十年有成,跨領域攜手展望人機共生未來

會吵的不一定要糖吃,他可能只是想進廚房一起炒菜──MIX專訪數位政委唐鳳 談社會創新

Leave A Reply Cancel Reply

近期文章
  •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2019-12-13
  •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2019-11-16
  •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2019-10-24
  •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2019-09-23
  •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2019-09-9
最受歡迎文章
By VIDE 編輯2019-12-13

日誌研究的執行經驗分享 Tips for conducting Diary Studies

By VIDE 編輯2019-11-16

培養全方位醫療顧客經驗管理(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經理 – 第一個跨域醫療服務設計整合課程在輔大開跑

By VIDE 編輯2019-10-24

用戶研究的三個謊言

By 奧沃市場趨勢顧問2019-09-23

不靠大數據,從粉絲的小數據讀出關鍵需求

By Lil Andy2019-09-9

為什麼大多數的Redesign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忽略了三件事

文章分類
  • Featured (221)
  • 專欄 (21)
  • 教育 (93)
    • 工作坊 (49)
  • 未分類 (7)
  • 洞察 (269)
    • 數據分析 (42)
    • 消費者洞察 (125)
    • 研究調查 (144)
  • 產業案例 (299)
    • 交通 (30)
    • 公共服務 (46)
    • 城市 (82)
    • 政府 (28)
    • 旅遊 (68)
    • 日常生活 (146)
    • 金融 (21)
    • 銀髮 (33)
  • 組織文化 (133)
    • 團隊介紹 (40)
    • 組織溝通 (94)
  • 設計 (518)
    • 服務設計 (155)
    • 物聯設計 (35)
    • 網站設計 (86)
    • 行動設計 (116)
    • 設計思考 (128)
    • 設計方法 (103)
    • 通用設計 (38)
    • 體驗設計 (179)
關於 VIDE
VIDE 創誌是一個聚焦洞察與設計,關心教育發展並鼓勵創新的媒體平臺。
VIDE 代表 Value,Insight,Design,Education。源自於拉丁文 videre,意思是「看到」。

VIDE 持續透過介紹國內外創新案例、概念發想與設計思維與實踐方法,並邀請創新設計團隊、組織、社群成為 VIDE 的內容與活動合作夥伴。期許自己能成為國內重要創新設計的媒體代表,協助建構臺灣創新設計的產業鏈與生態系。
追蹤 VIDE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videmedia
Twitter:https://twitter.com/vide_tw
RSS:https://vide.hpx.tw/feed

聯絡:editor@vide.tw 或 02-2511-7626
地址:10459 台北市松江路158號11F-1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2015-2017 VIDE 創誌 - 帶你看見創新設計 / 悠識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Type above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 Press Esc to cancel.